我国产能过剩存在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属国内外所罕见。目前产能过剩已经从短期的、少数地区和传统行业的过剩转变为长期的、多数地区和包括传统与新兴行业的全方位过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问题。
不断淘汰不断过剩的悖论
2003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制止
钢铁、电解铝、
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2013年夏季,工信部连续公布了淘汰产能的企业名单;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长达10年的时间里,相关
政策接连发布,但需要淘汰的行业却比原来多了几倍,陷入了不断淘汰不断过剩的循环之中。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动力不足。有些地方和企业都表现出动力不足,加上过剩产能与落后产能界定模糊,更使各方增加了讨价还价的空间。因为削减产能,就意味着减产或者关闭企业,这对于政府财税压力、各类债务和资产处理、官员业绩以及就业等都是一种重负,重者影响地区和企业的安定。而且,从盘活存量的角度来说,当前兼并重组的代价较大。有研究统计,企业资产转移要缴纳营业税、契税、土地税、企业所得税等,约占整个转让价值的15%以上。既难以消化成本又不能增加收益,甚至有些被判定为产能过剩的项目还能赢利,所以消化动力不足。
需求过热。从过去的经济运行状况看,什么时候
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价格就涨势迅猛。前些年房地产等行业的过分“繁荣”为过剩和落后产能提供了更多的需求,错误的市场信号,加上投机的心态,使得不断淘汰不断过剩成为必然。
心态消极。告别旧模式决心有多大、信心有多足?各方对此都有顾虑。会不会因淘汰过头而吃亏?因此,有些地方可能抱着观望心态,表面上压产能,实际上埋伏笔。同时,过度强调以产能和规模作为淘汰的标准,促使一些地区和企业反而拼力扩大规模和产能,既浪费财力物力,又更加放大产能。加上淘汰过剩产能的各项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松紧不一,使得一些坚决执行国家政策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可能感觉不公平。这种心态会引发消化过剩产能的机会主义行为,即能拖则拖,能缓则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