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015-6-4 13:31 来源: 金融读书会 |作者: 赵志刚

国外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通过考察国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可给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许多经验、教训。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归纳:

一、为建立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组织共存互补,以及各自成份复杂、机构繁多、各机构职责明确、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理论界和决策层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立足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国外成功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本脱离不开这样的范畴: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构成主体。此外,非正规金融也非一无是处,是上述体系的是重要补充。具体来说,单纯的商业、政策化或者合作化,都不是我国农村金融定位的理想方向,因为这样没有考虑到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无法满足对农村金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农村金融组织法,将各机构纳入一个综合体系,让其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如此才能保证农村金融市场向健康方向发展。至于构建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足鼎立的骨架体系,无疑是重要的基础方面,但必须落实到更具体的层次才有现实针对性。

二、要按合作制原则改革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使之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方式,这一点基于前文对国外农村金融市场考察和比较时的发现,即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都被各国在不同程度上视为重中之重。

在各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合作金融制度的优越性均有显著体现。这不仅仅见诸合作金融的精神和原则,在商业化方面它的优越性也不断体现。从东西方各国经验看,政府从政策上的支持和监管是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具体到我国,如何改革农村合作金融体制,这不完全是一个理论上的挑战,更是现实实践上的重大挑战。本文认为对农村合作金融务来说,有两个原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必须坚定的坚持稳定、持久的合作制;二是应该适当地商业化,引入市场机制使得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更高效;三是还要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有效监管。三管齐下使农村合作金融也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支主力军。

三、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市场,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益性质。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如果没有政府介入,单靠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很难成功的;反过来如果过于依赖政府帮助,就很难解决效率不高的问题。因而,政府与市场的适当结合,才是合理的发展模式。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前提,由政府干预来引导正确的方向。从各种政策的实施入手,补救单纯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局限性,创造宽松的外部宏观环境,扶持市场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必将极大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不断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美国农村金融市场有比较良好的起点,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有了较为健全的法律保障,后来又经过不断地补充完善,最终具备了规范高效的法律体系。由此来看,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很好地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尽力推进该体系的建设。面对成功的外国经验,只有遵循客观借鉴、又不生搬硬套的原则,尽量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我国本身国情的农村金融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

五、应强化政府调控功能,不断提高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上文的考察,许多国外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很高,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否很好的配合农业产业,为广大农户服务;而其城市金融市场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配置,照顾到农业产业。有鉴于他们的成功经验,强化对城乡金融市场统筹规划。从两方面入手,我们不仅要采取措施限制农村金融资源不合理地流失,二是要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向城市金融市场筹集资金,以使得前者可配置的资源总量得到增加。此外,我们还应针对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特点,尽快建立农业灾害保险制度,在农业经营者遭遇灾荒以至无力偿还贷款时,要主动去减轻农户负担,通过保险补贴制度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宗旨落到实处。

六、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功能,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

发达国家美、法、日等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都可谓多样化,其中有政府财政拨款,也有存款和股金,还有在城市金融市场发行有价证券等等。相较而言,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由于业务面太窄,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不能起到很好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作用。其根本原因还是在资金上,资金规模很有限且来源不多样化,成为制约业务拓展的瓶颈。在参考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又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必须拓展政策性金融的业务功能,使其扶持“三农”的功能落到实处,这样就使得其与农村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的服务对象权责分明,相互补充和支持,共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完)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
文章来源:节选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赵志刚博士学位论文第7章(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