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贸易为西部带来发展新机遇

2014-4-28 14:01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张博

一、国际机遇

        基于全球气候加速暖化的形势及有可能引发的生态灾难威胁,全球第一个带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环保协议《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按此协议,缔约国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必须承当相应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据易碳家了解到,虽然第二履约期尚未开始,缔约国需承当的减排义务也未确定,但节能减排是当代的大趋势,是国际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不能逃避的责任,因此,我们相信第二轮减排协议在不远的将来终将达成。与第一轮协议一样,减排目标依然会是刚性的,但减排方式与机制不仅是可以选择的,而且估计比第一履约期更加灵活,或者说,《京都议定书》设计的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交易(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实施(JI)将得到更加充分和灵活的使用。

       尤其是在CDM框架下,发达国家出资在发展中国家实施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所产生的实质性温室气体减排量,在经过验收后可以用来抵扣其减排目标。该机制实现的减排量约占其承诺减排总量的20%,除美国、澳大利亚等几个发达国家外,全球允许的CDM碳汇总量约为1.6亿t,即每年3200 多万t。据中国碳交易网了解到,目前碳交易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履行碳减排承诺的重要手段与突破口,并孕育和推动了国际碳汇市场的发展。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t CO2当量,比2007年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最新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量将达到3.5万亿美元,会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参与国际碳汇贸易最早、介入最深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CDM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中国的碳交易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远高于第二和第三位的印度和巴西的份额,他们占全球比重分别只有4%和3%。而西部地区正好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战略与国家碳汇贸易战略的重合,只要加强建设,西部地区有可能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碳汇贸易的重点地区和主要潜力区。

二、国内机遇

       2010年8月31日成立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一种集“储存碳汇信用、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四位一体的公益平台,成立以来已累计收到1500户企业和2万人次的捐款5亿余元,并在全国16个省(区、市)累计营造碳汇林8万多hm2。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同意北京市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1年11月1日,中国首个林业碳汇交易试点项目在浙江义乌启动,阿里巴巴集团以18万元购买了1万t林业碳汇指标,成为国内购买林业碳汇的第一笔交易。截至2012年10月初,国家已经批准CDM项目4540个,其中930个项目共获得608288832t CERs签发,占东道国CDM项目签发总量的59.92%。由于西部在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及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其种草植树吸收固定等量的碳,成本要低于东中部地区。因此,西部与东中部的碳汇贸易对彼此有利,对西部而言,更意味着跨越发展的新机遇:通过碳汇贸易,增添西部与世界联系渠道,为西部引进资金和技术,为林农增加收入,为碳汇产业培养人才;通过林种结构优化和营林护林技术进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转化效率;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优化西部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