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危机即将到来!

2015-6-17 10:17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郎咸平: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危机即将到来!”


我曾多次说过,中国房地产危机的根源是银行危机。那么中国的银行危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2008年年底,我们的政府推动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这四万亿元投下去,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三方面的重大冲击。

第一,地方政府为了疯狂搞建设借了大量的钱,但是它们已经没有偿还本钱的能力,甚至连还利息都很吃力,所以中国的地方债危机可以说是一触即发。审计署2013年6月发布的报告称,我们36个地级市的负债总额高达3.85万亿元,这里面16个地级市(包括9个省会城市)的负债比例甚至超过了100%。什么叫负债比例超过100%?就是说这个城市已经资不抵债了,属于技术性的破产。那么如果审计署的这份报告取样准确,我们全国很有可能44%的地级市都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况。

第二,国企透过“四万亿投资计划”进行疯狂的扩张,使得经营效率大幅下滑。这就是为什么2012年中国股市前十大亏损企业统统是国企,而且总亏损达到了497亿元。所以我们的国资委在2012年10月的时候特别说,未来三到五年将是国企的严冬。

第三,民营企业遭到冲击,什么冲击?第一个冲击“国进民退”。政府推动“四万亿投资计划”是以国企为主导,结果民企的经营地盘被国企大幅度剥夺。第二个冲击是资金链断裂。因为我们的大型商业银行基本都会受政府意志的影响,所以在选择服务对象时会向国有企业倾斜,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民营企业在资金来源上的弱势地位。比如,2012年7月份浙江爆发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潮,它的导火索就是2012年下半年建行从浙江的庄吉集团抽回资金2000万元,而庄吉和另外89家民企有交叉担保,直接导致了300亿元的资金链断裂。这之后就出现了,600家浙江民营企业联合上书浙江省政府要求资金宽限的事件。
 
这三个冲击又带来了银行危机,为什么?因为地方政府办的平台债公司、国企、民企恰恰是银行最重要的客户,如果它们三个同时出现了资金危机,那么银行还能独善其身吗?那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2012年6月,16家上市银行中有10家的股价跌破了每股净值,而且在非银行类股票市盈率接近30倍时,银行股的市盈率只有5倍。这就是危机的前兆。那么到了2013年6月,我们的商业银行爆发了第一次“钱荒”,就是因为我前面讲的三大客户爆发危机很难还钱,银行资金出现了短缺,只有向其他银行拆借。最后发现其他行也没有钱了,于是6月20日的同业拆借利率暴涨到30%左右,相当于银行也开始借高利贷了。2013年12月17日,商业银行又爆发了第二次“钱荒”。那么在2013年年底,银行体系终于透露出了两大警告: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很多股份制银行的资金成本达到了5%。

我想请问各位,如果你是银行的行长你怎么办?第一,你是不是希望资金能够迅速回流,所以对放款时间最长的贷款肯定是不想贷,因为资金回流太慢;第二,希望停止办理放款利息最低的贷款。哪一种贷款放款时间最长而利息最低?就是房贷、按揭。这就是为什么从2013年年底开始,中国70%的城市全面停止办理按揭,这加重了房地产的萧条情况。

到这里,我在之前所说的房地产危机就统统能够贯穿起来了。2014 年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是41661亿元,同比下降8.9%,降幅比1—7月扩大0.7个百分点。那么这个下跌的情况只有在2008年短暂出现过,但是如此长时间的下跌还是前所未有的。到了2014年5月份,银行一看房产交易达不到预期,于是乎停止办理中小开发商的贷款,这个雪上加霜,最终导致楼市今天的萧条。

我曾经分析过各地纷纷松绑限购令这件事,这是各个地方政府挽救房地产,进而挽救地方财政的方法。但是取消限购就能救楼市吗?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14年开始,我们全国的商品房销售可以说是量价齐跌。2014年6月,我们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与2013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6%和6.7%;到了8月份,多地都取消了限购,但是这两个数据和2013年同期相比竟然还是分别下降了8.3%和8.9%。请各位注意,统计局的数据相对保守,但如果连统计局都认同我们的房地产市场销售量价分别下降了8.3%和8.9%,你能不能想象实际状况的可怕呢?取消限购不仅没有提振楼市,反而出现房价持续下降的情况。这就应验了我前面所讲,这一波房地产萧条是因为银行危机所导致的。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