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在昨天举行的第三届
深圳国际低碳城
论坛的高峰对话环节,一场主题为“凝聚共识、共同行动,携手走向巴黎”的宏观对话,跟其他的话题相对集中的场次有些不同。对话嘉宾既有刚从联合国气候谈判现场回来的政府智库,也有国际NGO组织的代表,更有企业界的知名人士——用主持人的话说,这代表了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起一个政府、社会、企业多元治理的结构。
“气候谈判的主要分歧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公约原则的理解、责任界定方面有一定差异。”去年11月中美发布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今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也将召开,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的进展如何,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刚从谈判现场回来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表示,各国主要领导人在双边和小多边的场合纷纷展开合作,希望在巴黎能够形成一个新的协议,巴黎气候大会值得期待。
邹骥表示,对于中国来说,气候谈判现在一个主要的任务是争取排放权,但争得并不容易,“在外面是‘寸土必争’,但是回来要‘精耕细作’,排放权要非常节俭地用,下功夫
节能减排。”
“先行工业化国家已经占据了近半全球
碳排放容量,给占人口约80%的广大后发展中国家留下的碳排放空间十分有限,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邹骥认为,低碳发展符合中国的发展利益,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有特殊性,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非常尖锐。过去长期靠要素投入的增长率来支撑高速度增长,今后要逐渐转变为靠要素效率的提高,依靠内涵型的增长。
“公共交通电动化是
节能减排见效最为显著的方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传福列举了一串数据:发达国家6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于交通,中国的这个比例是40%,而交通的碳排又可以一分为三:
公交车、私家车、物流车各占其一,而公共交通的车辆数量却只占车辆的2%,数量少、行驶在特定区间,对于减排来说是非常好的突破口。
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去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
市场份额是27.5%,今年1~4月份占到38%,但在推广新能源汽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很多人对电动车认识不足,二是充电设施难以满足需求,希望政府能适度超前规划。
推进绿色建筑要“大棒”加“蛋糕”
“促进
碳减排,只有一个企业做得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个建筑行业都重视。”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在谈到推广绿色建筑时表示,整个住宅的绿色建筑完成率达到国家绿色三星级标准的,万科目前已经占到了一半,但万科在总的市场的占有份额不到3%。
王石说,建筑占社会总能耗的30%到38%,建筑的“能源账”要算使用这个建筑时对资源的消耗,“绿色三星”其中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不影响舒适度的同时,要减少能耗65%,最高的是减少到80%。
王石表示,目前中国更为重视上游端的减排,比如发电方面。他认为,一要对于建筑是否达到绿色标准有强制性的措施,二要适当给予补贴,在工业发达国家,绿色建筑住宅补贴非常明确,中国从2013年之后政府才开始有少量补贴。
减排要加强自下而上的推动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已有30多年,在他看来,碳排放现在增加得非常剧烈,但同时全球也相对有了较好的碳排放责任框架。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中美发布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代表减排的基础已经达成。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各个城市和地区,以及国际NGO组织自下而上的推动。
杜丹德介绍,美国计划在2005年的基础上碳排放再降低20%到40%,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减少煤的发电,同时提高汽车燃料的标准,对排放征以重税。有消息称美国政府要开始管制
航空业的排放,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