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碳关税问题过度担忧了吗?

2015-6-22 18:52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谢来辉 陈迎

碳关税:中国有哪些政策应对

欧美发达国家碳关税的建议根源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谈判过程中国际和国内行为体之间博弈的需要,其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他行为体的反应。虽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碳关税倡议尤其引人注目,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主要是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问题,并不必然成为贸易壁垒。中国若能正确应对,可能会减少西方国家支持碳关税的声音,获得更多的国际理解。

也应该认识到,从世界经济和国际气候谈判的两个层面上看,碳关税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会成为国际社会争议的重要问题。从后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格局来看,中国和美国都在“再平衡”转型过程中。在此过程中,类似碳关税的贸易手段可能会成为欧美加速自身转型的一种重要的战略工具。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的谈判中,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越来越强调其他缔约方的减排目标要有可比性。如果对国际减排政策行动差异的合理性缺乏政治认可,支持碳关税的声音可能就会持续存在。加拿大经济学家约翰·沃利早在1991年就曾写道:“如果在中国的增长能够持续整个90年代并到下个世纪,根据中国现有的排放水平,不难想象,OECD国家的贸易政策可能将与中国采取更高能效的技术相联系。其结果是使用贸易制裁,激励中国减少燃煤,而转向使用石油、天然气乃至核能。”从《巴厘行动路线图》和《哥本哈根协定》来看,尽管发展中国家将开始采取“适宜国情的减缓行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减排义务上的明显差别依然会继续存在。而这可能会导致在发达国家对所谓竞争力或泄漏问题的担忧也将继续存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需要受“可衡量、可核实和可汇报”三原则的约束,可能会不断面临发达国家的主观评价。而这也可能将是未来催生碳关税建议的重要土壤。

基于前面的分析,中国应该正视碳关税问题,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积极应对。

国际层面

首先,继续揭示国际贸易中的生态不平等交换。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通过计算贸易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和内涵排放,揭示出气候变化问题上不公平的另一个来源。但是,发达国家提出了碳关税的概念,似乎因此占领了道德高地,而继续谈“转移排放”似乎是授人以柄。事实上,揭示这种不平等,有利于更好地驳斥类似碳关税的建议。西方学者和政治家们也应该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转移排放”的重要意义。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强调的:“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过去20年是西方国家的制造业持续衰退的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已经变得离不开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制造业产品了。要是没有这种往东的‘排放转移’,发达国家的排放水平将会比现在高很多。”

其次,中国应该在多边国际气候谈判中坚决捍卫“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防止发达国家为碳关税建议获得多边支持。因为发达国家内部支持碳关税的核心理由,在于认为中国等发展中大国没有采取减排政策或者政策力度不具可比性,进而使得欧盟和美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碳关税问题的根源在于减排责任或政策目标的差异性,相关磋商最终必然回到多边国际气候谈判框架上来。特别是要防止发达国家在多边国际气候框架下征收惩罚性碳关税的主张。发达国家目前讨论的主要还是单边实施碳关税,但是如果获得国际气候制度的支持而转化为多边机制,就可能会获得WTO中的合法性地位。

第三,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可圈可点,应该积极宣传,以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建议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一直以来的节能减排行动的重要贡献。研究显示,中国仅在2006—2008年间为调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而实施的出口关税一项政策,就相当于分别对出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征收了大约每吨二氧化碳23~43欧元和18~26欧元的碳税。[1]相比之下,反而是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雷声大雨点小”,效果有限。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从1990年到2007年,附件I国家因为化石能源燃烧所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38.98亿吨增加到142.5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幅为2.6%;其中美国排放总量增长了18.6%。相比之下,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前提出的40%~45%碳强度的减排承诺,力度空前。但正如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研究人员所指出的,西方国家不少人士依然对此进行批评或者漠视,“如果不是一个避免让美国采取行动的策略,那就只能解释为学术懒惰或条件反射性的‘痛批中国。”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加强宣传中国减排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可能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和理解,减少发达国家碳关税支持者的压力。

国内层面

当前国内正在积极研究征收碳税的可能性,这对于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国内开征碳税并非碳关税问题的解决之道。也许不少人认为,中国先征碳税可以避免碳关税带来的双重征税问题,是应对发达国家碳关税的最优政策选择。确实,被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意味着被转移环境租金,还不如自己主动征税。但是正如前面的分析,碳关税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特别是即使中国开始征收碳税,也不可能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征收水平。而且,正如在汇率政策领域一样,中国更应该根据自己的政策需要,全面考虑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归根结底,中国应该通过坚定不移地走低碳发展的道路,积极提高技术水平和改善贸易结构,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这才是应对碳关税问题的最好战略。

本文来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123456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