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行环境审计以追究官员环境责任

2015-6-23 14:42 来源: 中外对话 |作者: 张春

为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中国今年1月实施的新环保法,和4月发布的“水十条”(水污染专项治理规划),都明确了环境污染破坏要对官员进行终身追责。问题是:怎么追?

官员在任期间,环境变好还是变坏了?生态资源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企业排污是改善还是恶化?这些都是追责的内容。

“要追责,就要把这些都量化,白纸黑字记录在案,等官员卸任了,将到任前和卸任后情况一比,就知道环境是恶化还是变好。”中国环境学会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兴华对中外对话说。

这种办法,就是环境审计——对环境治理成效、环境组织管理水平等进行审计。审计的结果,就是给离任的官员出具一个“生态资源离任审计表”,用这张表来追究官员的环境责任。而这一办法,正开始在中国试点。

终身责任制倒逼环境审计探索

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在国际上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中国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萌芽,却一直不成体系。目前,山东贵州等省份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进行了探索,但国家尚未出台整体规划,总体还还停留在分散的、自发的研究状态。

但是终身责任制已经开始推行,怎么确定责任却是个问题。“官员离任的时候生态资源是什么状况是可以查到的,但是上任的时候呢?”孙兴华说。

新发布的水污染专项治理计划“水十条”就强调污染的可量化性。环保部污防司副巡视员陈永清对媒体说,水十条共计238项措施,“所有措施都是可量化、可考核、可追责的。”

但没有审计准则,没有环境核算办法,也没有环境会计准则,如何量化、核算,还有待探索。今年三月初,根据环保部下发的《关于开展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的通知》,兰州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环境审计试点城市。

这个试点,源于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2014年牵头完成了一个项目报告,特别研究政府环境审计制度,将“在典型地区和城市开展干部离任环境审计的试点工作”,并计划在十三五之后在全国推广。

但孙兴华说:“财政部还没开始做呢,不懂环境,没法做。尤其是,会计审计不懂环境,查表也没法查。环境审计难就难在它的跨学科交叉性,必须是会计、审计、环境专家共同协作。”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