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审计的曲折历程
环境审计的目的,是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修复成本纳入企业资产计量。用孙兴华的话说,就是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因企业7%的GDP增长率中,有3%可能都要用来支付环境治理成本,所以企业的实际GDP增长,应该是4%。“外部成本内部化,加大亏损,企业谁能愿意呢?”孙兴华说。
20多年来,环境审计工作走走停停。要做环境审计,第一步是要有绿色会计,没有会计如实记录核算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损耗,审计工作没法开展。但是会计们不懂环境,无法记录自然资源的价值及污染破坏导致的损耗。孙兴华只好投向环保阵营。事实上,环保方面做好监测记录,环境审计工作就可以开展。
其时环保副部长潘岳力图改革,启动了绿色GDP课题组,并开始做试点。所谓绿色GDP,就是要在GDP增长中扣除环境污染成本,也是环境审计的要审核的内容。
孙兴华说,十多年前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提出在GDP增长率中扣除生态赤字2个百分点,算作生态环境的成本。经过绿色GDP课题组的研究,2004年扣除4个百分点。GDP增长总共才百分之7左右,这一下就扣除了一多半。因这个扣除没有实时监测记录,以及会计基础核算,也即没有确实的依据,再加上每个省实际情况又不一样,最后10个试验省市的绿色GDP研究失败了。
“我们认为要搞绿色GDP核算,必须从基础开始,要把环境会计和基础的核算工作搞起来。”他说。
不过,他2001年倡议成立的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委会,但许多专业的会计都反对。说这个绿色会计研究太超前。会计工作,只针对那些货币能够计量的内容核算。而这些自然资源、矿山湿地、江河湖海,值多少钱呢?环境污染没有人给定价,所以没法核算。
孙兴华也曾做过尝试,想看看在小范围能否推动。
北京朝阳区一个污水处理厂,是他的审计客户。他想拿来做个技术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先例。
可审计核查发现,企业的出水监测不达标。他在审计报告里如实写了,厂方不同意出否定报告。最后报告没有验收,审计费用也没支付。
这种困难,只有亲自经历才知道。当他呼吁环境审计工作迫在眉睫的时候,应者寥寥。他说:“现在整个的核算体系中,环保效益根本没有核算。滇池治理,国家投入多少个亿,治理效果怎么样,有环境绩效审计么?没有。太湖治理有么?也没有。”
孙兴华认为,最重要是建立一套协调配合、运转有效的审计实施机制,需加强审计机构和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的协作机制。
张春,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