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效益初显
进入6月,对于
深圳、上海、
北京、广东、天津这五个已运行近两年的
碳排放权交易(简称
碳交易)试点而言,再一次迎来
市场运行的“期末考”———进入履约期。
在上一个履约期里,除上海成为全国试点中唯一一个实现如期履约的试点地区外,其余试点由于企业履约率低、市场活跃度差等诸多原因或多或少出现了延期履约的情况。
经过又一年的探索,这些碳交易试点有什么新的变化?
记者在跟随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调研时了解到,自2013年11月26日开市至2015年5月22日,上海
碳市场配额成交总量已实现328万吨,累计成交额1.12亿元。其中,仅2015年内实现的成交量已超过100万吨。同时,截至6月15日,127家试点企业完成了2014年度配额清缴,占试点企业总数的67%,比去年同期增加近四成,配额清缴量占应清缴配额总量的66.9%。
上海碳市场的情况其实是其他试点的缩影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洪继元表示,到6月12日为止,北京市碳交易成交量已累计达到505.88万吨,交易额达到了2.28亿元。
6月18日,是深圳碳交易市场启动两周年。“从效果上看,今年履约的情况远远好于去年。截至6月17日,635家企业中已经有431家企业完成了履约。”深圳
排放权交易所代总裁葛兴安对今年的情况感到很欣喜。“而且,去年履约明显集中在履约期的最后一个月。但今年从2014年9月、10月份开始就已经有企业陆续做准备。整个交易的配额量、交易价格和2014年上半年相比更为平缓。”
成交量的增加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收益
以北京为例,洪继元介绍,经过初步测算,通过碳交易的实施,2013年北京重点排放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4.5%,2014年,又下降了5.96%,共
减排365.5万吨。
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介绍上海市碳交易试点工作时也指出,碳交易的实施不仅减排效果明显,还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促进了碳服务关联产业发展,聚集了一批专业服务机构,“
碳金融”业务开始筹备;并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完整、运行有效的碳排放交易实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