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碳市场先行
在试点向全国碳
市场过渡过程中,区域
碳市场的逐步兴起成为一个趋势。
据洪继元介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
北京市与
河北省承德市已经开展了跨区域的
碳交易,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目前承德市6家
水泥企业已经纳入了北京市
碳排放交易系统。初步测算,这6家企业的碳排放占整个承德市碳排放的60%左右。此外,承德市的林业
碳汇项目,已经在北京环交所成功挂牌,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了7.05万吨。
“实践证明,跨区域的碳交易,不仅扩大了北京碳市场的总量,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也为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方式,促进区域
节能减碳生态环境的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洪继元表示。
据透露,不仅是承德市,相关跨区域的碳交易工作在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以及河北省张家口等地也在有序推进与协调中。
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蔡羽也透露,深圳也正推动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展,提出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两个市场”。一方面,面向中国境内的西北省份;另一方面,希望引入东南亚、南亚国家
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及境外投资者进入深圳碳交易市场。
据蔡羽介绍,国际上成功的碳交易市场都是从区域合作市场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合作市场的生命力可能大过单一的市场。蔡羽认为,中国未来的碳交易市场之路可能是多层次的。
不过,区域碳市场虽已有突破,但挑战犹存。
2013年11月28日,北京会同天津、河北、内蒙古、
陕西、
山东签订了“关于开展跨区域碳
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的框架协议,北京市发改委委托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清华大学,北京环境交易所等研究机构开展“跨区域排放权交易
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的研究课题。“项目进程过半,发现存在一些
问题。”作为课题的主要参与者,王毅表示,这些挑战主要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是主管机构的职责、定位以及如何统一协调的问题。“《碳排放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只规定了省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的一些管理权限,对于市人民政府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管理权限,因此,哪个部门来落实、相关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如何建立是跨区交易实践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是如何处理好参与企业门槛的差异性。“每个试点控排企业门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上报制度中的重点单位门槛以及未来全国碳市场控排企业门槛都不尽相同,比如从承德参与北京碳交易市场的控排企业来看,其排放水平远远高于北京控排的门槛。”
同时,最为核心的问题是,配额分配以及控排系数如何反映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和企业差异。并且试点现存的制度、履约方式、处罚标准如何与全国碳市场衔接或统一也是跨区域交易面临的挑战。
对于这些探索,王毅认为意义重大。“区域性碳市场有可能成为全国碳市场发展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现在北京市的跨区交易,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我们对构建全国的统一碳市场,在某些方面的示范突破和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