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企业焕发新活力 借搬迁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启动老城区企业搬迁,既是青岛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需要,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大手笔的腾挪无疑为老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朝气和活力。
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始创于1958年的青岛化肥厂。经过近60年的发展后,搬迁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2014年11月3日,青岛碱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0万吨/年苯乙烯项目技术引进签约仪式在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会举行。
实际上,在上马苯乙烯项目之前,其位于平度新河生态
化工园区的8万吨/年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循环经济项目就已经在建设中。这一项目是利用曼海姆法生产硫酸钾,副产品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产氯化钙,氯化钙生产的副产品二氧化碳与纯碱反应生成小苏打,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条。
青岛碱业总经理于英明说:“这条产业链整合了青岛碱业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将盐酸、二氧化碳等副产品变成了必备原料,实现了碳
减排,为国际首创,青岛碱业正在申请专利。这也体现了青岛碱业‘绿色创造未来’的企业文化。”据了解,这一项目二氧化碳利用率达到7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量2.1万吨。
在平度新河园区,青岛碱业以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为原则,重点规划发展与区域产业配套性强、附加值高、环境友好型的无机化工、农资产业。
现在,青岛碱业已经正式展开“一南一北”两个新的化工园区的羽翼,着力发展新型化工和现代农资产业,实现了从无机化工到有机化工的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企业到技术密集型生产企业的转变。“位于董家口的新厂全部达产后,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青岛碱业股份公司董事长郭汉光说。
借搬迁之机,实现产业升级是企业的共识。根据初步统计,青岛老城区企业搬迁到新厂后,新上设备所占的比率平均在95%以上,有不少企业更是100%使用新装备,再加上工艺技术、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的全面升级,企业产品也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据估算,青岛已启动搬迁的百余家企业全部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300亿元,较原来提高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