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新一轮
节能减排目标的争论,随着中国递交的报告,尘埃落定。接下来的
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个高目标?换句话说,41万亿元资金如何安排?减排与GDP增长矛盾如何解决?围绕这些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在所难免。
“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目标。”
7月2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最新减排目标,相较于先前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力度空前。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首席代表解振华“用相当宏大”来形容这份即将出台的规划,预计“总耗资超过6.6万亿美元(41万亿元人民币)”。
那么,41万亿的减排资金从何而来呢?
减排压力多大
欧美的碳排放达到峰值时,人均GDP已超2万美元,中国此番提出的目标,当碳排放到达峰值时,人均GDP还没有到1.5万美元。中国需要用30年时间解决发达国家数百年的问题
目前欧盟、 美国、中国都已经向联合国提交减排报告。欧盟的
碳减排目标是到2030年将排放总量在1990年水平上削减40%,并且将可再生能源在整体能源中的比重提高到27%。数据显示,目前欧洲约25%的
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中美两国分别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碳排放国。2015年3月,奥巴马承诺将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到2025年比2005年减少26%-28%的碳排放。
压力更大的是中国,需要用30年时间解决发达国家数百年的问题,解决同样问题的时间被极度压缩。仅以2014年为例,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分析,欧美的碳排放达到峰值时,其人均GDP已上升到2万到2.5万美元之间。按照中国此番提出的目标,当碳排放到达峰值时,中国人均GDP可能还没有到达1.5万美元,“这意味着中国需要用最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人民的安全、富裕、尊严和幸福”。
“中国
碳强度下降率比大多数发达国家要快。”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说,美国和欧盟1990年以来的碳强度年均降幅约为2.3%,低碳转型表现突出的英国和德国也仅为3%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