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
欧盟
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多国参与的排放交易体系,也是欧盟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的二氧化碳
减排目标,而于2005年建立的气候
政策体系。它是欧盟气候政策的核心部分,以限额交易为基础,提供了一种以最低经济成本实现减排的方式。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欧盟将《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各成员国,参与EU-ETS的各国,必须符合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的规定,并履行京都减量承诺,以减量分担协议作为目标,执行温室气体排放量核配规划工作。各成员国根据国家计划将排放配额分配给各企业,各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改造等手段,以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要求后,企业可将用不完的
排放权卖给其他未完成减少排放目标的企业。EU-ETS所覆盖的范围包括12000多座电站、工厂及其他工业设施,几乎占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
然而,欧盟
碳交易市场经历蓬勃发展后,碳交易价格大幅下滑,市场一度陷入低迷。多年的碳交易市场的运行也暴露了该碳交易市场的一些机制
问题。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之初,是由各成员国自行设定排放量配额上限,但由于设定的上限过高,导致了配额过剩。在2007年底,各成员国实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设定配额还要低7%。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制造业一蹶不振,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下降,碳排放配额过剩更加严重。直到2014年,整个EU-ETS中仍有约13亿吨碳排放许可过剩。
过剩的供应压低了污染者的排放成本,导致配额价格持续下跌。EU-ETS设计初期,碳排放许可交易价格在25欧元/吨到30欧元/吨之间,在2007年中期曾达到过35欧元/吨。随后由于配额过剩,碳排放交易价格直线下滑,最低时一度触及2.5欧元/吨,直至2014年,碳排放交易价格基本在4.3欧元/吨到5欧元/吨之间。极低的价格使生产者以微小代价即可获得大量排放许可,反而不利于减排技术的进步。
与此同时,作为高耗能产业,制造业由碳排放交易所引发的成本增加,使得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向欧盟外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制造业竞争力明显下降,大量企业纷纷转移到亚非拉地区投资设厂。这一方面确实减轻了欧盟内部的碳排放量,保护了当地环境,但另一方面,亚非拉等地的碳排放量却因此增加,总体上看并没有减轻世界的碳排放总量,也不利于
节能减排技术的实施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