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际合作要构建大战略

2015-8-4 15:23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周国梅

“十三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面临新挑战

新挑战和新机遇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研判新形势,应对新挑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所采取的战略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和转型。“一带一路”战略标志着我们已经从过去的“输入型”战略转型为“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战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的一些环境问题很多是因为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制造国地位所造成的。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主要依靠扩大国内消费、减少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主导型产业等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减少国内生态环境足迹。但是全球产业链上的环境责任在加大。

二是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环境与贸易、投资关系密切。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增长,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外投资与贸易在全球范围得以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和2014年我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大国之首,2014年贸易总额达到4.303万亿美元。

随着世界市场一体化以及因市场活动带来的对环境损害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长期看来,那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将会不自觉地成为世界污染产业的落脚地;而高环境标准国家将从绿色技术和产品中获利,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

目前看来,一方面,过去支撑我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变化,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正在逐步萎缩;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转型的临界点,需要通过发展绿色贸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目标。

三是国内环境保护工作正在转型,对国际合作提出新要求。提高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将是“十三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也要全面围绕改善环境质量这个中心点,借鉴经验,搭建平台,加强和深化合作,切实实现协同效应与共赢效果。目前,国际环境合作在管理体制、能力建设与政策保障方面,尚存在不足与短板。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相关的职能相对分散,协调不足,如国家一些大的对外援助与投资计划等并没有环境保护部门的参与,环境保护公约履约等也没有建立起国家层次的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对地方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工作缺乏指导、沟通与交流。

当前我国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能力还相当薄弱,资金保障不足,基础研究不够,对跨国界环境保护问题、区域环境保护问题等研究不够,机理不清,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熟悉国际规则、参与国际谈判的人才严重不足,必须加强能力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