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碳计量应用领域

2014-5-8 22:44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从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到各国政府和工业界、科技界的领导和专家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始终围绕着碳排放量化的问题,碳计量在诸多领域有所体现:

       1、国际上通过多边协商达成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提出了“清洁发展机制”。该机制框架下,对碳排放权进行了规定,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既可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可帮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遵守量化控制和减排的承诺。据易碳家了解到,CDM的核心内容是:发达国家出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在发展中国家境内共同实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由项目实施获得的实际减排量通过第三方DOE机构公证核查,用于双方的交易。CDM机制中关于碳排放权的主要困惑问题就是:排放权如何进行确认?如何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碳排放权在会计处理中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等。这些问题实际上在自愿性碳交易VCR中也同样存在。

       2、温室气体核查过程中的计量问题。按照国际标准ISO14064和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727-2011开展温室气体量化、核查工作,就是要求在确定组织边界、运行边界和基准年的情况下,编制温室气体排放量清单和发布碳排放量报告,组织核查工作的基础仍然是活动水平数据的收集和排放因子确定。ISO14064:2006定义2.11条明确规定:“温室气体活动水平数据就是GHG排放和/或清除活动的测量值”,对最后形成清单和报告,该标准还要求对数据质量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尽管目前直接测量碳数据的仪器还不多,但通过间接的测量数据,使用验证后的排放因子,就可通过计算获得相关碳排放数量,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计量。

       3、温室气体碳排放清单编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低碳试点、低碳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数据就是碳排放清单。据易碳家了解到,从理论上讲,通过对各类碳排放源的连续监测和计量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累加就可以得到这个清单,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主要是因为碳排放源繁多和排放总量过大,能源消耗、工业过程、农业、林业、污染物等方面产生的排放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敞开式的,且气体排放成分复杂、不太可能对气体成分分析后实现连续测量。因此,目前国际、国内均采取收集活动水平数据的方式,通过直接的能源消耗和间接消耗的数量统计,再通过量化方法得到各种情况下的排放因子,编制出排放清单,碳计量则主要体现在用传统的计量手段对水、煤、电、气(汽)的用量计量上,通过这些数据的测量、保存、统计、分析就可以估算排放量,编制出对应清单。

       4、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和清单编制工作,可以确定企业的排放源和高能耗点,有了这些基础数据,企业就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引进技术和资金进行节能改造;企业可以建立统一的节能和温室气体排放管控体系;进行用能情况实时、动态分析等,这些节能减排措施的运用,都离不开对效果的监测和计量。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