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主办的“碳金融产业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北京、香港、深圳的“碳人”就中国碳市场中的绿色金融和节能投资、当前碳金融产品与创新、碳金融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盘活企业碳资产及降低履约成本等话题展开热议。“碳人”们还现场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购买了136吨ccer(核证减排量),实现了“零排放”开会。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金融部副总监林殷介绍,依托深圳金融服务业发达的优势,深圳在碳金融服务领域实现了多项创新。通过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南粤银行等国内金融机构合作,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推出了碳资产质押融资、配额/CCER回购式融资、跨境碳金融交易产品、低碳项目结构化金融产品、私募
碳基金、碳债券以及绿色结构性存款产品。这一系列碳金融服务产品发挥了资本杠杆的放大效应,大大活跃了深圳的
碳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低成本市场化减排的途径,同时也有效帮助企业盘活
碳配额资产。截至8月27日,深圳
碳市场配额总成交量416万吨,总成交金额2.06亿元,CCER总成交量达142万吨。
与此同时,来自深圳市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去年末深圳银行业
节能减排项目及服务类贷款超过72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比年初增加12.84%。
林殷透露,近期还将在位于龙岗的深圳国际低碳城内建一个碳金融产品交易展示平台,重点展示基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收益权挂牌交易产品、基于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收益权挂牌交易产品、通过平台可交易的碳基金产品、碳债券产品,以及通过平台开展碳质押贷款业务。
香港排放权交易所市场推广部主任李栩然认为,作为全国首家向境外投资者开放的碳市场,深圳碳市场在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面临重大机遇。他解释说,从国际经验上讲,碳期货产品是交易量最大的碳商品,值得重点发展。此外,绿色债券可在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的各类项目中使用,中国具备成为全球绿色债券主要市场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的碳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建议碳资产商大量‘抛售’CCER,有关方面要大力研究推进绿色信贷,通过资产运营得到更持续健康的收益。”李栩然表示,国内从事碳交易的企业大多是重资产行业,对流动资金有较强的需求,企业可以考虑将碳资产包装,从而在新三板挂牌,或者在内地主板市场、香港市场挂牌上市。
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会长肖明就如何盘活管控企业碳资产、降低
碳排放履约成本给现场企业支招。肖明建议,管控企业首先要建立专门的
碳资产管理团队和管理体系,制定贯穿整个履约年度的碳资产管理战略,然后有效利用资产管理工具。肖明认为企业应在一个自然履约年度结束后,尽快确定碳排放状况,根据企业碳资产现状确定自身需求,制定碳资产管理、投资、交易策略,优化碳资产结构,提高碳资产价值。在降低企业履约成本方面,肖明建议,要从制定碳排放方案、履约方案、实行流程化管理等三方面寻找突破口。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次以碳金融为主题的论坛,主办方主动对论坛进行了
碳盘查,并提出了
碳中和计划。论坛主办方首先委托环境技术专业机构从会务组织、
交通、耗电、物质等方面,对论坛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计算。经核证,本次碳金融论坛碳排放量为136吨。之后,作为会议承办方的深圳绿碳投资有限公司向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购买了136吨CCER,使得本次碳金融产业高峰论坛产生的136吨碳排放量得以抵消,通过碳中和手段实现了会议的“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