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此前世界各国已一致同意将全球温度的平均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内,而中国在落实2°C升温限制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已承诺在2030年前后达到
碳排放峰值,同时,到2030年将单位GDP的碳排放(碳排放量与GDP的比例)比2005年降低60%至65%。
今年12月,中国将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缔约国一起参加巴黎气候大会,就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进行协商。
在环境治理方面,中国已于去年通过了新的《环保法》,旨在治理与改善环境。我们也可以预见,“十三五”规划(2016年至2020年)将包含更多的环保
政策。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大量资金来改善环境,而绿色债券就是一个有效的融资工具。
近年来,专为“绿色”项目融资的绿色债券正在国际
市场兴起。这类债券以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绿色债券原则》为指引。该原则是由债券发行机构和银行于2014年起草、由各方自愿遵守的一套指引,并于今年进行了修订,它界定了发行绿色债券的所得款项必须用于环保或气候项目。
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EIB)发行了全球首只绿色债券,融资8.23亿美元。2013年出现了首只由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去年,国际金融公司(IFC)发行了首只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融资5亿元人民币。截至去年底,绿色债券的融资总额已达到380亿美元,发展相当快速。
目前,中国央行和联合国一直在研究如何在中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绿色债券就是提议中的一部分。
中国内地债券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三,已发行债券的总规模接近6万亿美元,但目前债券市场占 GDP 比率仍较低,不到 1%。内地企业大多数融资来自银行贷款,过去几年,企业通过金融体系筹集的资金中有35来源于贷款。因此,内地债市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自2007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搭建绿色信贷融资框架,近几年发展提速。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至2014年6月,中国的绿色项目贷款达到约6700亿美元(此处的绿色项目以广义计算,即,包括能源及水资源效率、绿色发展及可再生能源等)。
由于内地资本市场仍在发展完善中,发展绿色债券面临不少挑战。境内债市由多个机构监管,要让绿色债券顺利成长,需要不同机构在审批、发行后监管、资金用途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达成共识。与此同时,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下,建立激励发行人和投资者的机制,例如,让发行人和投资者有足够的参与度和享受税收优惠等,这些措施都将对绿色债券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在提升流动性方面,除了鼓励更多发行人参与,亦可推出绿色债券指数让投资者更了解哪些是绿色债券。
那么由谁来担当发行绿色债券的先锋?不难预测,内地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是中国试点绿色债券的理想发行人。它们在推行新经济措施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流动性充足,违约风险相对较低,已发行债券的规模庞大,并且了解国际投资者。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以及金融体系逐步开放,中国绿色债券的前景非常广阔,而“十三五”规划应当能为绿色债券提供一个更有利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