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环境容量的宏观分析
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全球性的
问题,对中国则是一个尤为尖锐的问题,这不仅是由于中国人均资源(水、耕地、矿产资源等)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更是由于中国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中国80%的人口居住在爱辉-腾冲线以东的国土上,东部的土地面积约为全球陆地总面积的不到1/30,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每年消耗全球煤炭的40%,即在东部的单位国土面积上消耗的煤炭(可称“耗煤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2倍。且我国煤炭消耗中,高达一半是直接燃烧(非发电)的,这是最污染的利用方式。数据还表明:这块土地上的“耗油空间密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而我国东部“
碳排放的空间密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我国目前每千人汽车拥有数,不到美国的1/5,但中国东部的“汽车空间密度”已超过了美国!如果单独计算京津冀地区的数据,则更为严重。仅以“煤耗空间密度”为例,它又是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值的2.5倍,是全球平均值的30倍之多!可见我国发展的高碳特征十分显著。我国东部的雾霾成为世界之最,不是很容易理解的吗?如果我们想呼吸质量说得过去的空气,能去跟美国攀比人均车数、人均能耗吗?显然不能,也不应该!我国东部的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5倍,计及上述的能耗和能源状况,我国东部的环境负荷已比世界平均值高出五倍以上!以上最简单的算术,给出了最基本的国情,我们的环境容量显著小于世界平均值。中国迫切需要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能源革命;迫切需要转向 “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一条新型的发展之路,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