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9 13:17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一)城市建设中的低碳经济
据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以上,其中交通17.5%(总温室气体的13.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19.8%(总温室气体的15.3%),工业占据44.5%(总温室气体的34.3%)。因此,发展低碳城市能就大体上解决了低碳发展问题。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是指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和蓝图、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的城市。据易碳家了解到,从城市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来看:低碳城市是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从城市构成的角度来看:低碳城市是指在保证城市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顺时、因地、简约”为技术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二)土地利用中的低碳经济
在众多的温室气体影响因素中,土地利用的改变和土地管理措施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据世界资源组织的碳排放计算器和著名碳循环研究专家的估算:1850~1998年间的全球碳排放中,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碳排放是人类活动影响总排放量的1/3;中国1950~2005年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累计碳排放10.6PgC,占全部人为源碳排放量的30%,占同期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量的12%。因此对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土地利用碳排放可进一步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又可细分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的碳排放:前者是指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变导致生态系统类型更替造成的碳排放,如采伐森林、围湖造田、建设用地扩张等;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的碳排放,是指土地经营管理方式转变或生态系统碳汇所驱动的碳排放,包括农田耕、草场退化、养分投入、种植制度改变等间接碳排放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上所承载的全部人为源碳排放,包括聚居区的取暖、交通用地的尾气排放、工矿用地的工艺排放等。低碳土地利用是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开发、再修复“5原则”下,以低碳经济为标准,以达到最有效地利用土地、最少地排放CO2的效果,形成高效、低消耗与低能耗的低碳循环性农业,紧凑、有序、节能的紧凑型城市用地布局,产业关联度高、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生态工业园区用地布局,以及产业梯度结构合理、市场竞争有序、生态环境友好的战略空间用地布局。
(三)产业发展中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可以维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所以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数据显示,德国的第一产业单位产值每增加1%,其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会增加15%。(标明数据出处)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产业是以碳减排量或碳排放权为资源,以节能减排技术为基础,从事节能减排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的农业、工业化和服务业三者联动低碳化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据易碳家了解到,从产业体系的角度来说,低碳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低碳节能和减排产业。主要涉及火电减排、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以及资源回收等领域;(2)清洁能源产业。主要涉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此外还包括由于能源传输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新兴产业,比如由新能源发电并网而衍生出的智能电网业务等;(3)低碳金融服务产业。,主要包括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碳证券、碳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行业。
(四)生活中的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这一概念的提出较早见于2004年日本发起的“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这一计划首次将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纳入建设低碳社会的视野中。在2008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倡导个人“低碳生活”,并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多项建议。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低成本、低代价、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尚未在学界形成约定俗成的内容,且由于涉及很多生活细节,其内容具体而丰富。比如: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导个人“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议就包括: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和平板显示器;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