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直播实录全文: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三工作组报告宣讲会

2014-5-9 23:11 来源: 人民网

IPCC评估报告主要面向各国的决策者


IPCC评估报告主要面向各国的决策者,为气候变化谈判,特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科学支持,可以说评估报告的结论,具有非常强的政策指示性作用。

那么IPCC报告为什么有权威性,这就是因为IPCC的报告有严格的流程,它一共有11个程序。首先IPCC的主席团要组织专家编写一个评估报告的大纲,这个大纲由各个政府的代表团审议通过。第二还要有各个政府提名科学家,各个国家把最优秀的科学家提名到IPCC,然后主席团对这些作者进行遴选,就是要看他在学术背景,对学术的贡献,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国际上最有权威的科学家才能进入到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组。然后,遴选好了以后,这些科学家的团队就分几个组,分几个章节,进行编写。编写完了还要组织专家的评审,这样专家的评审也是来自各个国家相关领域。评审以后,根据专家评审的意见,然后IPCC专家团队还要对这些评估报告的稿进行一些修改,修改完了还要再送回专家,分发给各国政府,由各国政府组织专家评审,比如我是中国的首席代表,我拿到这些稿子我要组织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评审,然后提出政府对这个评估报告稿的评审意见,哪些地方不合适,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哪些地方删减。然后作者再根据专家政府的工作报告再一次编写,最后形成一个专稿,专稿再编写,最后形成一个技术报告,因为这个报告是给决策者看的,决策者很难阅读几百页、几千页的报告,所以还要根据技术报告提炼出决策者能够关心的结果,主要的结论,再编写叫做SPM报告,然后再送政府进行评审,政府再组织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很多部门一起代表政府对决策者摘要再进行评审。评审完了,这个报告要召开各个国家的代表团全会,先工作组,然后全会要通过,要政府及开会评审,逐行逐段进行评审,评审通过了以后,才正式出版。

所以整个IPCC报告从编写、修改一直到最后审议通过,这个程序非常之严格,11个程序。所以这样的报告它吸纳了最新的科学成果,吸纳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的意见,吸纳了各国政府的意见,最后是一致通过逐行逐条。所以它最后得出的结论,有权威性,有科学性,所以它才有一个很强的政策指导性。 ( 2014-05-09 09:15:00 )

[ 郑国光 ]

这么多的程序,这么长的时间,集中了那么多人的智慧,所以它是国际社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制度、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基础。所以每一次评估报告出来以后,它对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产生显著的影响。比如说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以后,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IPCC,经过了两年努力,1990年发布了第一个评估报告,这个评估报告就催生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出台,也就是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一次的联合国环发的大会,当时国务院总理李鹏率队,中国代表团参加这个会。第二次报告是1995年出来的,这个报告出来以后,就对于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起了重要作用。第三次评估报告是2001年发布,确定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每年都有一次公约的工作组会,工作组会确立了一方面减缓气候变化,一方面要适应气候变化这两个主题。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两者并重,共同推进。第四次评估报告是2007年,第一次联合国秘书长到巴厘岛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的大会,在这个大会上,通过了巴厘路线图,这是国际社会从政府层面上形成的共同应对新形势下气候变化的一个条约或者协议,这为后一步的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基础。第五次评估报告从去年出台,没有出台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今年9月23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还有明年将要讨论的《京都议定书》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的谈判。所以每一次IPCC的评估报告,都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 2014-05-09 09:20:00 )

[ 郑国光 ]

那么中国在IPCC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么样呢?从1998年IPCC成立之初,中国气象局前局长邹竞蒙就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主席,他在推动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建立IPCC这个组织上有很大的贡献。当时我们秦大河同志是中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的国内牵头代表,代表政府参与IPCC的相关活动。作为国内牵头部门中国气象局干什么,我们中国气象局牵头IPCC主要是,主要负责中国的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影响评估和相关的咨询。牵头组织国内有关部门参加IPCC科学评估工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提供科学支持,中国气象局也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我们为他们提供服务、支持,发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同时,我们也发布国家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出版中国气候变化的监测公报、中国温室气体的公报、中国气候变化的绿皮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普及和宣传等工作。同时,为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提供其他方面的科学支持,比如说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估、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全球区域全国乃至我们流域气候变化的评估,气候变化及影响等等。所以中国气象局作为牵头单位,我们是服务、保障维护国家利益,来宣传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

可以说我国在气候变化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秦大河院士是第五次第四次两个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丁一汇是第三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中国主要作者在整个IPCC科学家的团队人数不断上升,第二次评估报告我们中国有11位主要作者参与,第三次评估报告有19位,第四次评估报告有28位,到第五次我们的主要作者达到了43位。所以中国在IPCC当中的作用一次比一次更突出。应该说也是发展中国家在IPCC在团队里面做出贡献最大,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所以在IPCC评估报告的编制过程当中,中国很好的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发出了声音,反映了他们的诉求。

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有什么贡献,刚才讲我们有43位科学家担任评估报告的作者,其中8位科学家是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笔,还有数百人次专家参加了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和政府评审。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参与了评估。在第五次评估报告里面,中国科学家有近千篇学术论文被报告所引用,比如说第一工作组引用文献的人数占整个引用文献人数的2.8%,第二工作组是占1.7%,第三工作组是占1.9%。大家知道IPCC它本身不从事具体的研究,而这个团队要得到同行专家认可的学术成果,他们把学术论文收集在一起,把他们研究的成果汇集起来,然后编写成IPCC的报告。这要说明一点,它不是推倒原有的研究,但是IPCC的主要作者本身就是这些领域的研究科学家,他本身就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报告汇集了全球同行认同的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结论。IPCC有严格的科学流程,有权威性、科学性,中国在IPCC报告的编制评审修改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2014-05-09 09:24:00 )

[ 郑国光 ]

下面我讲一讲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五次评估报告是2008年正式启动的,经过各个国家推荐,一共有802名科学家参加了编写的团队。历时近六年的时间,2013年9月在瑞典IPCC第36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气候变化科学》报告,这是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今年(2014)的3月在日本通过了《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报告,一会儿我们请林而达介绍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主要内容。4月在德国39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气候变化减缓》就是第三工作组的报告,一会儿周大地先生要做介绍。今年10月IPCC全会将审议《气候变化综合报告》,就是把三个工作组的报告再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决策者看得懂的报告,这个报告将更好地影响国际社会和决策者。

IPCC第五次报告主要是给出了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最新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这就包括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气候变化的风险、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的研究,以及对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路径和政策、技术选择等提出建议。可以说这个报告将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是今年气候变化首脑的峰会和明年巴西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