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报告认为目前的效果不能满足成本有效
[ 周大地 ]
这个报告认为目前的效果不能满足成本有效,比如说比较好的达到400~500ppm这个范围要求。但是现在少干以后要多干,你现在已经超过比较合适的范围了,但是现在努力还没有说使劲真是干不到的,这个一会也有具体的数量。也就是说2030年的排放最好是必须在年排放550亿以内。所以2030年IPCC报告给了一个最大的排放总量的
问题,因为你超过这个太多,到后头想找回来都非常困难,经济上或者措施上都很难行的。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小于500亿吨的时候,你以后的要求2030到2050年减缓的速度已经降级中值是3%年减率,当然超过550亿吨以上,你得到6%年减缓,从经济上来讲,一年减掉6%,这么往下降这个就非常困难。所以它认为从技术和经济的范围内,从3%、4%到5%这个可能做,你要说年减率6%,全世界可能来不及,所以对于2030年的总量进行了一个范围的描述,当然最好不要超过500ppm,最多不能超过550ppm,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条件。刚才说了,我们现在都470了,全球也没有多少可以增加的部分了。
这样做可能会有一些代价,它主要的结论,其中减缓的成本总体是可控的,因为全球的经济增长究竟内容是什么,从模型和各方面的分析,这个方法论是比较困难的,大多数现在用一般均衡或者局部均衡模型计算,这个方法算下来,实际上来讲,即使你经过各方面努力,到450ppm这个情节,2030年的消费损失也仅有1.7%,2050年消费损失3.4%,2100年损失4.8%,就是21世纪消费增长3倍到9倍,年均消费增长1.6%到3%,和现在的经济波动相关的,所以不用担心真正强化
减排的话,你就经济增长,经济还是可以增长的,只是你的部门结构,投资变化要有重大变化。因为这个模型无法说这个国家干那个国家不干,基本上还是要从碳税方面说,如果这个技术不能得到尽快的普及,这个减排成本会上升,这也是合理的推断。
监管还有多种协调要义,例如提高空气质量,包括土地生态的保护,强化减排的方案都是有很多好的协同效益。因为这个技术进步本身存在的,所以会有百分之几十的降下来,不管怎么样也得把黑炭消除很多。但是强化以后,现在采取这个措施,要增长20%以上的减少黑炭的效果,这是对于二氧化硫,因为现在的技术发展也会减少,但是如果加上强化减排减缓的
政策的下来,它就可以有将近70%以上的协同,不是为了减二氧化硫,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把二氧化硫降下来了。 ( 2014-05-09 11:20:00 )
[ 周大地 ]
跨部门和部门的减缓路径分析,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能源活动的排放增加最多,基础设施和长寿命的产品对排放影响大,要及早采取措施,以免锁定效应。各种措施要综合相互影响,负排放措施对其他技术的影响也需要统一考虑。如果说现在有些措施没及时采取,意味着你以后要采取负排放措施,这个就比较贵了,CCS这种事,这些东西你要统一考虑。我个人认为也不要太寄希望以后你有很多新的措施,可以先干到后干。而且达到2℃这个目标大有可能,要求能源系统大改革,2040到2070年期间能源供应部门要减排90%,以后还要负排放才行。450~550ppm目标,要求大大强化
节能和改变行为方式,是关键减缓战略。所以不能光从供应方面出发,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减缓战略。
这里面经济系统全面参与,特别是能源供应系统需要革命性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的潜在要求也非常高,就是现有的政策如果不进行更新,很多地方不会有增长,其他的都是大增的速度,特别是发电,因为世界的能源终端用电比较多,工业的建筑物,这是
交通运输。发电里其中也要用到这些地方,但是如果要到450ppm这些就别增了,都是2030年2050年相比,就明显从上变成下,这是这么大的增长范围,这边降的快到零了,这是发电能耗大幅度下降甚至要加很多CCS。这是土地利用和森林农业,要把它变成非常大的
碳汇才行。这是非化石能源的温室气体也要控制,现在都在增长。如果你要不用CCS,发电的负增长就做不出来,其他的效果就要更严格。你看到这些,到2050年2100年的时候,所有的比有CCS要严格得多,同时对土地利用、森林植树造林要求就比较大了,你就不仅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负排放了。
当然提高能效和改变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措施。这些图里,一个是怎么减少需求,建筑物、交通运输、工业,需求怎么往下降。第二就是在能源、交通运输和建筑物里低碳能源怎么样大幅度的上升,这还不是发电的,其他的也用很多的低碳能源,这个具有重大的技术变化。一些重要部门的减排,设想的目标和效果,你说它是目标吗,还是继续达到这个,你如果想达到减缓的目标,比如450或者500ppm大约的状态是这样的。
能源供应部门,目前占总排放的三分之一,2050年新能源以及装备CCS的化石能源要从目前30%提高到80%,2100年没有CCS的化石能源全部淘汰。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天然气以及CCS,BECCS。交通部门占终端部门排放的27%,技术进步、行为变化、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排40%。2030年车辆能效提高30%到50%,模式转变、绿色出行、合理城市规划等减排20%到50%,发展低碳燃料。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布局,低碳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发挥政策重要性。建筑物部门:现在占终端部门排放32%,2050年通过技术和政策可以使排放不增加或下降,新的节能技术可以减排50%到90%,特别强调是行为变化,行为变化影响排放3到5倍。发达国家的行为的改革可减排20%到50%,建筑物和设备标准最重要。工业部门:现在占终端部门排放28%,现有技术可减排25%,技术进步潜力减排20%,循环经济作用很大。农林土地部门:占终端部门25%,2050年减排一半,以后成为净汇。人居、基础设施和布局规划:城市化进程和规划十分重要。 ( 2014-05-09 11:26:00 )
[ 周大地 ]
大幅度减排要求投资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这里面比较了
电力、可再生能源、核能、CCS等等。如果不装CCS投资要大幅度下降,这些都要大幅度增加,特别是节能的投资每年要增加到3000多亿美元。
减缓政策和制度,AR4以来多种减缓政策已经得到广泛实施。
许多国家和国内局部制定了减缓计划和战略制定。集成多目标的政策设计,增加协同效果,减少负面影响,中国现在把大气污染治理和
碳排放起来,也是这个政策其中一方面。还有部门减缓政策比全经济范围的减缓政策应用更广泛,中国现在的技术措施也是比较具体化的。
法规性措施和宣传教育措施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环境效益。温室气体上限交易政策开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中国现在有5个省市也在进行了。在一些国家碳税政策及其他政策,已经使得温室气体排放与GDP之间的关系弱化。降低化石燃料补贴有助于减缓,取决于社会和经济条件。很多国家现在从世行的分析里,化石燃料补贴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化石燃料补贴还是非常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交叉的减缓政策有可能作用一致,但也不一定都如此。某些减缓政策提高能源服务价格,可通过政策弥补对服务不充分的人群。技术政策补充其他减缓政策,这是相互不同,技术政策起很大的作用。在许多国家,民营部门在减排和减缓中的作用重大。政策环境可以使民营部门和公共部门一道,在减缓投资中发挥作用。这是对目前国际上采取政策的概括的总结。
最后谈一下感想、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加强对现有政策效果的评价,一个是政策实现时间比较短,很多后果看不清楚,比如欧洲搞的很好,但是人家说经济危机出来了风险也很大,这个很难分析,需要时间。第二次这个评估报告非常难过的地方,IPCC不对政治直接进行评价,所以不要说哪个政策好,哪个政策不好,只是把客观的情况摆出来你们自己选择,这是它的原则,所以再加上政治斗争,避免对现有政策进行好坏评估,所以你拿来看了半天,这些政策到底哪个最好你也很难说清楚。第二,进一步统一对长期减排目标的认识,IPCC虽然说2℃了,以及必要的减排路径,但是是不是认可这个呢,这个需要好好的消化。还有认识尽快强化行动必要性,因为目前全球比较起来是不能完成2℃的目标,就是必须得强化,我们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就很大。包括2020年目标是不是也需要强化的问题。我们近期中期的具体减缓目标,我们要和IPCC重新进行回顾。加强减排技术措施系统比选和优化。中国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快行动。我就是这么一个汇报,谢谢大家。
( 2014-05-09 11:32:00 )
[ 主持人 ]
沈晓农:周先生对第三工作组的决策者摘要做了详细的报告,大家有没有问题。
提问:首页那个图我们看一下,这张图和另外一张,就是封面图,是上海市的,是说中国是排放大国,所以减缓气候变化,中国应该承担最大责任?
周大地:中国外交是这么说的,我们现在正在接近世界的中心,而且按照世界银行最近说中国GDP世界最大,而且客观来讲,在过去这些年,中国排放的增量在世界排放的增量里都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而且我们现在的排放总量也接近30%,当然这可能有争议,但是上上下下在25%以上,所以责任在这。至于人家不好意思给你把中国排放量搁在前面,我觉得把中国的城市发展成这样搁在面上也没什么不好,我们就是多减排。
沈晓农:这个不属于评审的内容,这是作者选择。好,谢谢周先生,到此,我们今天三个报告就介绍到这里,非常感谢三位报告人。下面我们转到第二个内容,主要作者跟媒体的交流。 ( 2014-05-09 11:34:00 )
[ 主持人 ]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欢迎各位媒体参加这次跟记者的见面会,我们刚才已经听了郑国光局长和周大地和林而达先生的报告,我们还请了第二工作组和第三工作组部分中国作者,我们今天先介绍一下各位作者。
首先是中国疾病防控中心的刘起勇研究员,他是第组工作报告第11章主要作者,第二位是国家气候中心的姜彤研究员,他是第3章的主要作者。第三位是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邹骥,是第三工作组的CLA(协调作者),林而达老师和周大地老师已经做过介绍。这边是沈阳农业大学谢立勇老师及中国农科院马世铭老师,下一位是第三工作组的主要作者之一陈迎老师。请新闻媒体朋友有什么问题与作者们交流。 ( 2014-05-09 11:41:00 )
[ 主持人 ]
中国气象报社记者:各位专家上午好,我是中国气象报社记者,我有一个问题,上午两份报告通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和潜在效益的评估,为我们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提出了哪些新思路。还有我们在管理灾害风险的时候关键问题是什么?
主持人高云:姜老师来回答一下。
姜彤老师: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不但检测了在全球广泛发生了气候变化影响,主要提出了8种气候变化的关键风险,每种关键风险又至少关联了一个气候变化影响的关注理由。也就是说给出了在不同温升的条件下,带来的全球广泛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范围的定量评估,以及基于气候变化五个关注的理由的评估方法。每个不同的升温情况下,对理由和关注的风险影响是不同的,变化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