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碳减排之策

2015-9-25 10:22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地区碳约束可能产生的影响

1.碳排放试点地区未来工业企业的排放量增长将逐步趋缓。原因是碳排放试点地区从 2015 年开始实现的能源结构转型及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总量双轨约束将极大降低该地区碳排放。从其排放结构来看,2012 年重点行业排放量基本不超过地区总排放量的60%,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密度增大,未来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为三产和生活排放。进一步收紧碳约束目标将对地区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造成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煤炭消费占比进一步下降,天然气和清洁能源比例进一步上升,建筑和交通用能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均用能效率将向欧洲和日本等低能耗国家看齐。如全国碳市场启动,可能需要从西部地区购买碳排放配额。

2.东部发达省份碳排放总量显著高于碳排放试点地区,且多为制造业大省,三产和生活排放占比相对较低。由于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将在 2025 年前后达到峰值,因此受到碳排放约束的比例小于碳排放试点地区。如进一步收紧碳约束目标,东部地区需要显著提高工业能效,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随着城镇化率加快,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将显著增加,但集中程度将低于北、上、广等超大型城市,因此在2015年后主要碳排放增长将来自建筑、交通等非生产类排放,要在未来5-10 年内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努力实现绿色城镇化,避免走美国高生活排放的老路。

3.中西部中等发达地区是中国未来 10-20 年碳排放总量和增量最大的地区。目前中西部地区工业排放占比普遍在85% 左右,且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为主,能源结构严重依赖煤炭,第三产业、生活排放占比较小,节能减碳潜力较大。相比基准情景,工业排放需要在基准排放情景基础上减排15% 左右,但由于三产和生活人均历史排放较低,从人年均排放的角度从东部地区获取了多余的碳配额。即便如此,需在 2030 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仍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

4.西部欠发达地区未来碳排放增速最快,无论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都远高于碳排放约束值。中国西部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业排放占比普遍在80% 左右,且在未来仍有上升趋势,生活排放较低,节能降碳潜力最大。相比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用于重点排放企业占比较高,重点排放企业受约束用能比例最大。因此有必要对西部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进行合理限制,鼓励采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更清洁的能源消费方式。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