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挪威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评价
一、
减排作用仍有待加强。 2010年-2014年,挪威全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年均0.7%的减幅逐年下降,2014年排放总量5380万吨,距其到2020年排放量下降至4500-4700万吨的承诺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2014年以来,受国际油价走低影响,挪威油气产业已缩减投资规模,但其排放量却仍比2013年增加了40万吨。其他产业同样不容乐观,2014配额企业的总排放量比2013年上升1.6%,而同期欧盟体系内企业的总排放量则下降4.5%。
二、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海上油气作业一直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挪威
碳交易体系规定,油气产业不能获得任何免费的排放配额,这就促使他们不得不通过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以减少排放。例如,近年来实现的海上平台作业采用陆上电网供电,比平台燃机供电最多可减少45%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在油气开采过程中的碳捕捉与存储技术得到了初步应用,如挪威国家石油在北海和巴伦支海的两个气田每年可分别封存100万吨和70万吨二氧化碳。此外,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也陆续推广和应用至发电和供暖等领域。
三、增加企业成本,对企业保持国际竞争力形成一定挑战。 从配额分配、产业划定和惩戒措施等方面看,挪威的碳交易执行力度严格于欧盟国家,另一方面,挪威的主要产业多为能源密集型产业,而长期以来清洁能源(例如挪威
电力供应90%以上来自于水力发电,是世界上水电比重最高的国家)与环保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挪威企业的减排空间已相对较小,加之国内征收碳税,使得企业减排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对配额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产生碳泄漏[5]。为此,2013年,挪威政府不得不出台了总值9000万美元的碳价补贴计划,以防止铝业、
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将工厂迁至气候
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目前由于全球碳市疲软,企业购买排放配额的负担尚可承受,若未来国际碳价显著提升,对部分企业控制成本将带来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