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2015-10-12 09:56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碳减排交易发展历程

据了解,从全球角度和长远发展来看,碳减排将是一个争夺新兴碳金融市场话语权战略问题。当前国际市场上碳金融已成为各国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这一领域的竞争相继在各金融机构展开。在低碳经济道路上,对所有国家来说面临着共同起跑线,而关键在于在这条道路上的起跑速度,所以,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在将来低碳经济战略中处于不败之地。

碳交易历史起源

1990年,国际碳交易之父Richard Sandor大力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开始了二氧化硫的cap and trade (覆盖交易,衡量交易),20年来效果显著,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50%,产生了substantial positive effects。

2003年,Sandor凭借着多年来运作二氧化硫市场的经验,创办了C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可是由于后来美国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便没有强制的cap(总量限定)。于是Sandor选择将CCX主要进行自愿减排碳交易,经历了诸多困难后取得显著成功。

2004年,Sandor又创建了ECX,在欧洲建立了碳交易平台。

碳交易市场形成原因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有减少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6种温室气体的责任,但由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成本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不同成本,形成价格差。发达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能力,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1997年12月,第3次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 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而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同时,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发达国家如果完不成减排任务,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量,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作为自己的减排量。

碳排放现状

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中具有示范作用,2010成交1198亿美元,占全球碳交易成交额的84%。

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占全球交易总量的73.15% ,其中EUETS的交易额占总量的72% ,仍占主导地位;第二大交易市场是二级CDM市场。

根据发达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承诺,发达国家需要实施比第一承诺期大得多的减排量,未来全球碳交易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