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美双方联合发布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声明中,中方承诺2017年将启动全国碳
市场。此前,国内只有
北京、上海、
深圳等7省市开展了
碳交易试点工作。其中,
江苏并非首批试点省份,但是在碳交易这一即将启动的千亿级市场面前,江苏省也已有所建树。近期,苏州就成为全国非试点碳交易地区,第一个通过公开招标确定
第三方并完成碳核查任务的城市。
然而,就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备受期待的同时,江苏省业内人士对其技术基础——碳核查,充满担忧。
中标机构依据价格形成两个阵营
所谓碳核查,是政府为精确掌握企业的
碳排放数据,交由专业性的第三方机构根据约定的核查准则,对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系统、独立的评价。
第三方机构被业内认为碳交易的“奠基者”。不过,正是这群“奠基者”,在参与苏州的首次公开招投标过程中,引发了业内大讨论。
处于风口浪尖的首先是价格,在总共5家中标企业中,中标价格最高的是深圳华测国际
认证有限公司,每单位价格为25000元,最低的为江苏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每单位价格为4800元。都是中标者,最高价是最低价的5倍多,原因何在?
深圳华测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一直是中国第三方检测与验证服务的开拓者和领先者,在碳核查方面拥有丰富经验。而江苏和碳总经理孟早明则称,每单位4800元的中标价被业界争议,大家都认为价格太低了,对于公司而言,也的确是成本价,而且还是通过本土化运作,大幅度削减差旅等费用后才能够做到的成本价,是“不得已之举”。
实际上,在苏州的5家中标企业中,还有国网
电力科学研究院的中标价格与江苏和碳非常接近,为每单位5000元。其余两个中标价格则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每单位20000元,和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的每单位18000元,从而在价格形成了明显的两个阵营。
江苏本土机构遭遇不平等待遇?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出示了苏州此次遴选第三方
核查机构的标准,该标准第一条要求中标机构是“经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或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
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机构,或碳交易试点省市的备案核查机构,或经省级主管部门推荐的公益性机构。”
上述处于价格较高阵营中的3家机构,都符合此条标准。“但是,考虑到碳交易才刚起步,符合这条标准的,目前全国范围内也仅有9家,其中或是中央的,或是试点省市的,江苏本土机构根本还没有机会入围。”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作为江苏本土的机构,注册资金达15亿元的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也不得不采取江苏和碳一样的策略——价格战。
本次招标的评分机制显示,在百分制的打分过程中,符合上述标准的机构,可以直接获得25分,不符合的得0分;而“中标价格”一项,满分为20分,报价越低者该项得分越接近20分。其余评分考核项目集中于单位业绩、
核查员数量、企业规模等。据了解到,在这些考核中,两家中标的江苏本土机构表现不俗。其中,和碳因为丰富的
碳减排工作经验,已被
江西省发改委、
湖南省发改委授予了省级第三方核查资质,但因为两省并非试点省市,江苏和碳作为江苏本土机构,依然无缘任何的加分。而此次碳核查的最终完成情况,也显示了江苏本地机构自身的实力。苏州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许晓文告诉记者,作为本次报价最低的江苏和碳服务质量非常优异,“而且是唯一一家事后进行面对面汇报的机构,其提出的一些技术
问题对后续工作的开展都有借鉴意义。”
“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更应用硬实力说话,让大家首先都能参与进来,设置准入门槛值得商榷。”本次苏州碳核查是江苏省首次公开招标遴选第三方核查机构,这对江苏省开展碳核查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甚至对全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工作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扶持本土化第三方机构,从而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