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电力需求放缓,面临以雾霾为突出表现的环境污染和应对全球变暖的气候谈判国内外双重压力,面临全面推进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以及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新要求,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分布式、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用户储能、需求响应和能源互联网等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并得到快速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十三五”时期亟须对电力规划进行革命性调整和创新。我们必须以重大
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能源电力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十三五”电力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经济新常态给传统电力规划模式带来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直以来,我国电力发展基本遵循“扩张保供”的思路,单纯增加发电装机和输配电容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与我国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相伴的电力工业规划,更像一个固定资产投资规划,或产能扩充规划。这种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电力规划模式,在电力短缺时期对保障电力安全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缺电为第一要务”的大环境相适应。我国目前的电源规划模式是典型的“自下而上,层层批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电源点的投资建设审批只是以投资主体资格和项目建设可行性为依据,而没有考虑单一电源与区域内其他电源、电网消纳能力以及负荷需求的协调问题,从而导致电源建设的盲目性,电源建成后的发电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
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尤其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化解产能过剩,限产关停高耗能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将持续上升,电力需求增速将会有较大回落,单纯数量扩张的电力规划模式将使电源利用效率不高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我国电力规划应适应新常态,树立系统协调的规划理念,从根本上转变单纯依靠扩大规模满足电力需求的思路,合理规划好各种发电能源和输配电容量,以更清洁、高效、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式满足安全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