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出路分析

2015-10-27 02:05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周永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 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们就在关注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问题,但是现在比起任何时期紧迫。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是我们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高投入”就是说我们单位投入的资本生产量要比发达国家低许多。我们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经济马车上的投资,增量资本产出率只有5:1,太低。第二个是“高消耗”。中国现在占全世界GDP总量只有百分之几,但是我们消耗的资本原料占得比例却明显不对称。比如我们燃煤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铁矿石占三分之一,钢材也占三分之一,水泥占40%。另外是“高排放”。我们的废水废气的排放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标准。

一方面,高速增长的经济对资源的“渴求”,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低下,是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原材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处于高污染水平运行,多数地区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新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出现。沿海高速增长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水体严重污染;大气污染导致酸雨严重;海域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耕地土壤质量恶化;电子垃圾污染严重;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

水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北方地区,河流萎缩断流、干旱加剧是带有普通性的问题;全国2/3城市缺水;湖泊普遍萎缩和退化。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水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仍在增加。滇池、巢湖、太湖仍然处于富营养水平,而且滇池与巢湖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在加剧。以长沙、赣州、南昌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不少地区生态恶化趋势不容乐观,……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1/10的高等生物处于濒危灭绝境地。

总之,30年来,我国取得了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和大规模城市化的辉煌成就。但是,大部分高速增长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严重,自然资源普遍过度开发利用,生态和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

2. 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国搞可持续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但是跟进的效果不理想。这里面有理论界的原因,也有政府部门的原因。我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很好的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变成可操作的体系。要把可持续发展理论落实到行动,是一场攻坚战,这里面牵涉到平衡诸多方面利益的问题。比如经济与环境怎么平衡,长远利益与近期具体利益怎么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怎么平衡,政府和企业的利益怎么平衡,这里面都大有文章可作。如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行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水权、排污权的具体归属和分配,挫伤饮用水源保护区群众的利益和保护水质安全的积极性,但带有合理激励性的政策迟迟没有出台。

3. 共同参与远远不够

共同参与在可持续发展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我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的不够。

中国可持续发展是从国家政府战略层面开始的。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1994-1999年,在国家政府主导下,各地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九五”期间,中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见效甚微。主要问题是,大家觉得可持续发展是国家行为,与个人关系不大,或不直接。

直到2005年,我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得分只有68.05(百分制)。较多公众存在误区,把环境问题狭隘地等同于环境污染;关注污染、垃圾处理不当等负面环境问题多,关注建设和发展良好环境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度仅为42%,最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只有0.7%;公众对环保权利认知普遍不足,20%以上的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民法中有哪些规定;对宁静权和清洁水权,公众听说过的比率较高,对眺望权听说过的比率较低。此外,公众环保主动参与性差,而且绝大部分公众一旦遇到具体环境问题不知道应如何参与,最近3个月没有参加过环保活动的公众超过80%,参与的公众仅为6.3%;当遇到具体环保活动时,视当时情况再决定如何参与的比例最高,超过40%,自主参与意识不强,从众心理表现突出。

但中国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政府规划层面,必须要“多方参与”,共同行动是关键。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