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时代终结论”认为,随着人均GDP达到1.1万美元和人口老龄化,中国GDP增速还将持续下滑。笔者并不认同。中国人均GDP仍只有美国的20%,赶超空间巨大。和当年处于这一水平的日韩一样,通过调整和改革,中国经济增速应能重回7%以上。
从国内看,过去70年全球有13个经济体因满足“三好学生”标准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今天已经“三好”达标。在城镇化带动下,一旦人口流动的羁绊完全打破,国内形成统一的大
市场,交易和研发成本不断降低,将支撑企业和经济的新一轮发展。虽然中国人口趋于老龄化,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如果灵活鼓励延期工作,老龄化不会带来致命打击,还将带动劳动收入上升、消费上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从国际看,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中国如何应对,不能夸大TPP对于美国之外成员国的帮助和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从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超预期看,众多发达国家欢迎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治理的改革,中国发展的国际空间还是巨大的。
自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GDP增速降到了7%以下,为6.9%。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指标,包括发电量和
水泥、钢材等产量,也仅为微弱正增长甚至于负增长。这一切都在不断地提出一个
问题,那就是7%还能回来吗?
当前,中国学术界一个比较主导性的说法是,7%的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经济要与7%说再见。在这些7时代终结论者看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进入到一个不断下滑的时代,未来持续下降还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第一,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1万美元的水平,根据历史经验,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时,经济增速往往会不断下滑。
第二,从国内因素来看,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大趋势,总劳动力已经饱和;在不久的将来,劳动力供给将不断下降。
我不同意以上主流观点。我认为,这类分析并没有抓住中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性质,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增长最基本的潜力。中国经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改革,应该能够回到7%以上的增速,而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甚至超过10年。
赶超的逻辑
研究一个经济体是否有继续增长的潜力,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这个经济体与世界领先经济体的差距。因为在技术、商业模式创新等动力的推进下,领先经济体还会继续保持增长,其人均GDP发展水平并非停滞于一个绝对值。
当今世界,经济领先的国家是美国,其人均GDP达到了5.3万美元。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1美元约等于4元人民币),中国人均GDP仍然只是美国20%的水平。而在历史上,人均GDP达到1.1万美元的经济体,与美国当时的人均GDP相比,差距是比较小的,因为当时美国的人均GDP远远低于今天的5.3万美元。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能按照绝对水平来观察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在商业模式、生产技术、市场开发、管理理念、体制改革等方方面面的赶超中,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