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经济学家周绍杰指出,在新常态发展阶段,保持中高增长速度必然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总体而言,可以归结为六大动力。
第一,创新驱动是新常态发展阶段的第一动力,这也是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新动力应当着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提升科技能力,由跟踪、模仿的追赶式发展向立足于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转变,在若干领域走向世界创新前沿,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上取得更多重大突破,在某些领域实现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二是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科技进步对产业升级和新产业发展的支撑,推动中国制造快速向中国创造转变;三是构建和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潜能,促进科技、金融和
市场的有效融合,推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
第二,绿色发展是突破未来经济增长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我国已经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绝对
减排,这也决定了到2030年左右,单位GDP的减排速度至少要与经济增长率相一致。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不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尽早收获绿色红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既要坚守底线思维,即把
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红线,列入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也要有创新思维,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创新绿色发展动能。此外,作为发展的新动力,绿色发展将催生规模巨大的绿色产业,进而带动大规模的绿色投资,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提质增效。
第三,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4.77%),这个过程预计可以延续到2030年,从而进入到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70%左右)。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继续成为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公用事业投资、第三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新常态发展阶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为新动力的关键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进而实现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第四,区域发展是新常态发展阶段的空间动力,将进一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还处于开始阶段,必将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在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三大战略,即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重塑国内不同区域板块之间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地理,带动国内各区域间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投资需求,进而推动产业发展、贸易增长和人员交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五,更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开放动力。与以往以对外贸易和吸引对外直接投资为主的对外经济开放格局不同,在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凸显主动性、战略性,更加体现深化机制建设。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全面升级,中国更有能力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发展国内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第六,包容性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常态发展阶段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需求结构转变的动力。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就是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包容性发展有三个重点:一是切实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落实人的城市化保障机制,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事业的发展,构筑坚实的社会安全网,促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促进社会公平、提升人民福祉;三是补足发展短板,特别是完善精准扶贫,力争在2020年完成涉及7000多万人口的减贫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