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爆发能否引领“十三五”能源战略?

2015-11-4 11:22 来源: 新能源网

破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难题,需要打破旧的惯性思维,从新思维、大战略的高度思考与规划中国“十三五”走向新常态的转型发展之路。高度关注已经兴起的新能源革命,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引领战略,推动中国转型发展,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地是“十三五”规划必须思考的大战略。

新能源革命在十三五期间将会全面爆发,需要高度重视

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的新能源革命,其发酵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目前处在即将全面爆发的前夜。从经济学看,新能源使用成本逼近传统能源成本,是判断新能源革命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临界点。目前最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作为新能源的太阳能发电技术进步速度很快。最近几年太阳能发电成本以每年10%的左右速度在下降,目前太阳能发电的价格已经降至1元/度以下,按照这样的速度,在未来3至5年内,太阳能发电成本可以接近火电。如果光伏发电成本降至0.5元/度,那将是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替传统能源革命的开始。目前火电发电成本(包括环境成本)已超过0.5元/度,而且还在不断上升。太阳能发电价格一旦接近火电价格,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替代火电的革命就会全面爆发。按照这个判断,“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新能源革命全面爆发的期间,对此需要高度重视。

以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一旦爆发,其带来的不仅仅是能源替代的革命,而是涉及到经济、环境治理、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

1.新能源革命将会引发新兴生态产业大规模发展,生态产业将会成为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是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大规模发展。2007年之前,中国只是世界上光伏制造业国,目前中国也是世界光伏应用大国。据《我国光伏产业2014年回顾与2015年展望》披露数据,2014年我国硅片产量达到38GW,同比增长28%。我国硅片产值达到近88亿片,约占全球76%。2014年我国光伏并网装机量在10.6GW,占全球容量的四分之一。累计光伏装机量为26.52G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超过5GW。

市场决定需求,价格决定市场。在“十三五”期间,太阳能发电价格一旦接近、甚至低于火电价格,那么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替代传统火力发电将成为不可阻挡趋势。中国将会真正进入一个太阳能时代。2014年在环保等因素作用下,火电发电量首次出现下降。2014年社会总用电量5.5万亿度,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社会用电量将会达到11万亿度。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2014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到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可由目前的13%提高到26%。如果光伏发电成本大幅度下降,2030中国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可能会超出这个预测,能够达到30%到40%。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会有一个月3万亿度光伏发电市场。

二是太阳能发电产业将会带动光伏装备业、材料、软件、科研等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太阳能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属于产业高关联度产业。光伏发电产业链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直接带动玻璃钢铁、塑料、物流等85个相关产业,对实体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据测算,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峰值在2030年左右,社会用电总量稳定在11万亿度左右。如果按照未来可再生能源占3万亿度。按8元/瓦计算,将会有一个24万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市场。平均每年有1.6万亿的投资市场。如果说未来15年24万亿是对新能源发电直接投资,按照投资乘数效应,其直接和间接带动市场将是这个投资的数倍。

三是太阳能终端消费产品业发展。光伏移动性特性,会催生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终端产品,如随时可用太阳能多媒体、太阳能帐篷、太阳能传真机、打印机等太阳能办公用品;太阳能电磁炉、烤箱等家庭用品,太阳能服装、系列用品。总之,光伏太阳会像空气一样,哪里有用品,哪里就可以有太阳能产品。太阳能广泛使用,将会成为自多媒体之后,把社会推向另一个移动能源的新时代。

2.新能源革命将会破解治理环境与能源危机困境,使中国走出一条根性治理与能源自立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能源与环境危机,走的是一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的污染转移的治理之路。这样一种成本外化、污染转移的工业化之路,已经成为地球无法承受的工业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两倍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中国工业化之路,如果继续走西方式治理之路,将是一条中国与世界双输的无解之路。而即将全面爆发的新能源革命,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有效答案。从短期内看,当代中国遇到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效的治理经验。但这种治理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遏制污染蔓延的应急治理,而根本性治理的处理需要依靠新能源革命。

目前中国最大污染来自煤污染,中国煤电发电量占发电总量82%左右。未来光伏发电成本一旦与用煤的发达成本持平,那么光伏发电就会大规模替代煤污染发电。

光伏在建筑领域的使用,意味着未来的建筑生活用电完全可以实现自足有余。在发达国家住宅的建能耗占到总能耗的40%,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3%。建筑用能耗是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25%。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如此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到2020年,仅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量。而光伏建筑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

3.新能源革命将会给中国西部发展带来新机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新能源规模会给西部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年有效光照小时数是东部地区的两倍左右,可达到甚至超过2000小时。西部地区遍布的大片荒漠化土地,对于需占地面积较大的光伏电站和光伏电站运营企业而言,无疑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与吸引力。据有关调查统计,中国西部现有沙漠戈壁达13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适宜光热发电。若每十万平方公里年发电量,按18万亿度来计算,30万平方公里荒漠戈壁年发电量,就可达到54万亿度。

目前规划建设的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中,西部就占了3个:酒泉、哈密和蒙西。内蒙古风能储量全国居首,可开发容量超过1.5亿千瓦。近年来,内蒙古风电装机规模连年居全国之首。青海省属于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一类地区。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在格尔木市已经形成集聚效应。占地150平方公里的格尔木光伏产业园,其发电总计已经达到15亿千瓦时。
新能源不仅会成为西部发展的新兴产业,而且也会为西部充分利用电力优势的产业发展提供条件。新能源发展也会给西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水土保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升级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散移动式光伏发电,将会引发生活方式的革命。生活方式的革命形成的新消费,又会成为太阳能时代经济发展新动力

每一次能源和技术革命,都会引发生活方式的革命。工业文明时代三次技术革命,对人类生活方式最大改变,是打破了古代封闭的自足乡村生活,创造了一个以城市社会为中心的开放、自由、流动生活方式。但受不可能再生能源形态和技术条件的束缚,人类所追求的开放、自由、流动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一种有限制的生活方式。受石油、煤炭资源集中、大规模使用效率高的限制,使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生活成为一个使人爱,也是使人恨地方。能源集中与大规模使用,提供了就业和诸多的现代文明福利,但同时人口集中带来污染又成为城市病根源。既能享受现代文明福利,又能不受城市病之苦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生活,具有高度分散性、移动性、共享性的新能源与现代移动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快速交通技术相结合,可以满足人类的这个要求。

新能源广泛使用的生态文明时代,城市不是人类必须唯一选择的生活空间,古老的乡村、温馨小城镇将会成为新能源时代新生活的栖息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其本质是人们对单一城市生活厌倦、希望选择另外一种避开城市病、更能贴近自然、更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理想另类生活是乡村。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传统乡村已经消失,此外,关键是受传统能源、通讯技术的束缚,离开城市虽然可以逃避城市生活的诸多弊端,但也失去了享受城市文明机会。所以,在传统能源束缚下西方逆城市化成为城市郊区化。但是在移动光伏、移动多媒体、高速、高铁等技术广泛使用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完全可以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城镇化之路。这三大技术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只有城市才是文明的概念,这三大技术可以使中国乡村在就地文明化,成为生态文明时代多元生活方式的一元而存在。

完全可以使中国未来的逆城市化不走向西方郊区化、摊大饼的城市化之路,探索走向城市田园化、乡村文明化同步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信息化带来的地球村时代,在新能源技术支持下,使中国乡村就地文明化与全球化将会成为一个真实的存在。具有分散、移动的太阳能、风能就地使用的特性,使拥有更大空间的农村比城市更具有使用新能源的优势。未来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最大市场也在农村。按照现有的技术,中国未来农村完全依靠新能源实现自给自足,甚至还有剩余,提供电网输送到城市,新能源使中国农村获得了新的发展优势。

总之,移动多媒体、移动光伏与现代交通相结合,对未来的居住方式将会形成革命性的变化。凡是有太阳和水的地方都是可以居住的地方。人们对居住地选择不再是单一被传统能源锁定的空间,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多样化空间。未来将会出现更加具有流动性、移动性的居住点。会使具有共同偏好、价值取向的人形成新的居住社区。这样一种更加流动的生活方式,同时利用现代技术能够进行能源自足、食物自足、水源就地取用的新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新潮流。这种高度移动的新生活,形成新业态、新消费又会成为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123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