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18 13:41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只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发电量和能源消耗就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因此,中国碳排放交易的市场空间非常之大,可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提供巨大商机。做好这块业务,客观上也将促进中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刚刚落幕的G8会议通过的首脑宣言提出,在2050年前实现全球气体排放减半。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第二位的国家,据易碳家了解到,尽管目前没有承担减排的硬性任务,但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将来肯定要承担义务。并且,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然会进一步增加。通过介入碳排放权交易,对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开拓中间业务收入、促进经营战略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就此话题与记者进行对话的中国农业银行研究室副主任董玉华博士表示,国内商业银行应前瞻性地看到这一蓝海市场,积极参与,促进中国环境内生型绿色经济的发展。
记者:碳金融从何而来,包括哪些形式?为什么说它是个蓝海市场?
董玉华:这得从《京都议定书》说起。《京都议定书》是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签订的意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以国际法形式出现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三种减排机制,即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国际排污权交易机制。其中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联系最为密切的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清洁发展机制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等,目的是从后者获得“经证实的减排指标”,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量。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发达国家可以降低减排成本5至20倍;发展中国家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和交易,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等资源,进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京都议定书》面世后,相应地衍生出诸多与碳排放相关的金融需求,即碳金融。一是投融资需求,如企业上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的升级换代,如电厂脱硫设备的融资;二是融资项目咨询,碳排放涉及很多技术和方法学、文本处理等专业知识,从而衍生出庞大的咨询需求;三是碳排放交易市场。
正因为有大量极具发展潜力的碳交易市场和相关金融需求,所以国际投资银行非常看好碳金融这一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目前,国际碳市场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为100亿美元,2007年为30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预测,2008年到2012年每年的碳交易需求将达到7亿至13亿吨,每年的市场规模至少达600亿美元,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据统计,国际上的碳基金已经达58只,规模达118亿美元。
碳交易比较完善的地区主要是欧盟,占全球碳市场总规模的85%以上,欧洲碳排放市场日交易量达到480万吨/日。欧洲有四个交易所从事碳排放权交易,其中以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欧洲气候交易所交易量为最大,约占全欧的82%,另外还有通过经纪人进行的二级市场交易。
中国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消耗量占全球总消耗量的27%,只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发电量和能源消耗就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因此,中国碳排放交易的市场空间非常之大,可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提供巨大商机。做好这块业务,客观上也将促进中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记者:开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到底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其间是否也存在风险?
董玉华:首先,由于有大量的人要就业,涉及到社会稳定,所以中国经济必须以一定速度增长。但在目前高能耗的情况下,节能减排压力很大,而碳交易就是环境治理的一种创新。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碳交易首先意味着绿色信贷的延伸,因为追逐碳排放权交易利润客观上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其次,开展碳排放金融业务也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增强商业银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再者,开展碳排放金融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实际上,这些年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支持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已经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推出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