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途径下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的气候预估结果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但是,当前国际上的诸多气候模式针对相同排放情景所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彼此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特别是在类似季风这样的区域尺度上。理解造成气候模式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原因,是当前科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陈晓龙、研究员周天军利用35个参加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模式结果,对RCP8.5典型浓度路径下南亚季风变化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季风大尺度环流的变化受制于全球平均增暖的程度,反映的是各模式气候敏感度的不同对预估结果的影响,气候模式对温室气体的敏感度越高,预估的南亚季风环流就越弱;但是,预估的季风降水变化,则和气候模式的敏感度联系不显著,原因在于增暖引起的环流减弱和水汽增加对季风降水的贡献相互抵消。季风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实际上由赤道中西太平洋海温增暖幅度决定。中西太平洋增暖通过改变季风区上空对流层的纬向温度梯度从而最终影响季风降水的变化(如下图)。预估的季风降水变化与全球平均增暖幅度不存在显著联系这一事实表明,使用“Pattern Scaling”方法来评估温室气体强迫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该成果揭示了造成季风大尺度环流和降水预估不确定的不同动力学机制,强调了海温增暖型对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特别是水循环变化的重要作用,为减小南亚季风预估的不确定性提供了重要参考。该成果最近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论文信息:Chen, Xiaolong, Tianjun Zhou*, 2015: Distinct effects of global mean warming and regional sea surface warming pattern on projected uncertainty in th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DOI: 10.1002/2015GL066384.
南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预估的不确定性与气候敏感度和海温增暖型的关系示意图。“+”表示该项增加或增强,“-”表示该项减小或减弱,“?”表示该项变化不确定。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