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政绩考核的“指挥棒”--绿色焦点·“十三五”,环境短板怎样补

2015-11-14 18:32 来源: 人民日报

考核“绿化”折射发展观转变

在GDP上较劲的心态一时难改,但干部心里有了生态环境红线

“由决策、领导意志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屡见不鲜,反映出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发展观出现偏差。”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朝飞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仅约束企业行为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规范政府行为。

沈晓悦表示,过去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态环境考核,在GDP考核的压力下,各地牺牲环境大搞经济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痛心,更应该警醒。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尽快转变观念,摒弃不管不顾大干快上的思路和做法。

深圳南山区月亮湾片区,10年前这里电厂和工业企业扎堆,妈湾电厂、光大木材等废气排放大户导致的空气污染,引发广泛关注。如今,随着脱硝改造工程的完成,提供了深圳近两成电力的妈湾电厂,氮氧化物排放量已低于全社会排放量的3%。

深圳近年来发展态势喜人,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齐头并进。取得这样的成绩,2007年出台的《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功不可没。2013年这一办法“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注重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考核对象形成了硬约束。

深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考核不合格的领导干部在两年内不得提拔重用”,这一条给了干部很大触动,带来施政行为的改变。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提升,各地在干部考核上的“绿化”,直接反映出发展观、政绩观的转变。

浙江不再考核淳安县、永嘉县、文成县等26个相对欠发达县的GDP总量,转而着力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宁夏发布《地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强化对地级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的考核;福建取消对34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生态保护优先和农业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

然而,从考核文件出台到干部观念切实转变,还有一段路要走。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即使不考核GDP,哪个县的领导坐在一起说的不是这个话题?虽然GDP排名弱化,但数据都在那摆着,大家心里都把名次排得清清楚楚,谁愿意老落在后面!

明处不考核,暗地里在经济发展上较劲,这样的现象可能还会存在,但令人欣慰的是,考核制度的变化,让干部们心里有了生态环境这个红线。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