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障碍和模式

2015-11-17 17:44 来源: 中信建投证券

1、环境因素:

我们梳理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的制度建设有待提升的部分,试点尚未明确重启:对基础资产的选择上,包括稳定可预期的现金流收入,以及对资产质量,产业政策导向也有相关的要求,并非所有的资产都可以证券化。从不良结构上来说,以2014年末银监会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到,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与现阶段的国家产业政策的契合度还有待考量。配套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虽已有监管导向,但仍有待具体的试点政策出台,此外,不良资产证券化还面临着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的支持及信息披露要求等多方面的不完善。

主要包括

(1)会计准则配套设施(能否出表);
(2)税收规定配套设施(须消除或尽量避免重复征税;明确交易行为及所得的性质认定);
(3)信息披露配套设施(参照RegAB);
(4)二级市场流动性尚缺等方面的有待完善之处。

2、需求因素:

(1)正面因素之一--不良贷款余额攀升:经济下行趋势下,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严重承压。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整体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1万亿,不良贷款率达到1.50%,平均拨备水平不断下降,2015年6月末拨备覆盖率已下降到200%以下,达到198.39%,拨备覆盖率的下行空间愈发缩窄,拓展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引入资产证券化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需求。

(2)正面因素之二--债券市场投资需求上升:目前,资产配置荒的情况下,信用质量较好的固定收益资产逐渐会成为抢手货,而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收益相对较高和分散性相对较好的特性,同时其分层结构可以满足多层次投资人的需求,市场关注度逐渐上升。

(3)反面因素--银行理财的替代效应:我们调研了上市银行2015年3季度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概况,上市银行理财规模快速增长,预计理财产品余额15年全年同比增长50%以上,可达到22万亿,理财产品余额/总资产比重最高达到39%。银行理财,作为简版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替代效应,阻滞了资产证券化的发行。

3、技术因素:

(1)产品设计、现金流建模和信用评级技术:ABS参与主体很多,需要金融模型来满足发行、评级、投资和监管要求。不良资产证券化采用多种增信手段,交易结构更复杂。技术层面可借鉴国外经验,相对容易学习,虽经验尚缺,但并不构成核心障碍。

(2)催收技术:MortgageServicingRights(抵押贷款服务权)对于美国的MBS发行来说极其重要。未来,催收技术,如调查,发掘重组机会等,然而从催收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否证券化,都将对银行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区别也只是在于现金流回收的时点,取决于银行是否需要一次性回收所有现金流,还是在成功催收的基础上获得未来每期的偿付。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