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近及远,影响国际恐怖主义的因素大致有社会经济制度、地缘政治利益和宗教文化意识等这么三大类。在这三大类中,除了最后一类外,我们其实可以找到它们与气候变化应对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首先,气候变化本身作为一种环境变化,或者环境灾难,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相关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尤其是影响到发展水平,从大的范围看,世界上最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无疑是气候环境相对较为脆弱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岛国和最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甚而将被中断,出现发展上的停滞,这个发展上的变化本身或许就是恐怖主义的温床。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也正是一种广义上的“反恐”。道理很简单,如果气候变化应对富有成效的话,那么就将大大缓解气候环境脆弱国家和地区的生存压力,并以此来消除国际恐怖主义的生长环境,
事实上,自911以来,美国就已经在”用能结构“和”能源进口“上煞费苦心地采取了变革措施,到今天,美国能源基本实现自给,而且逐步迈向低碳清洁的方向。当然,对于美国而言,其关键之处在于,能源转型固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对源于中东的恐怖主义所能采取的釜底抽薪的有效手段,那就是削弱其石油利益,并使美国真正地实现金蝉脱壳。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的如意算盘其实未能奏效,为何呢?这是因为,随着发达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他们固然可以大大的减少对于中东地区在能源、政治等方面的依赖,但这个地区的恐怖主义却仍未见减缓,反而,他们从地缘政治利益的角度获得了新的恐袭“触发点”,那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在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来压制传统能源利益,其结果是打压了该地区的整体利益。
也就是说,原先美国等西方国家是通过干预石油贸易来左右当地的地缘政治并损害到其利益,而现在,尽管美国希望退出该地区的石油博弈(表面上如此),但实际上,从结果来看,这样的退出也同样损害了当地的利益。
故而,当外部环境一旦因为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而出现某种不利的变化,其内部社会经济条件也就自然会相应地发生波动,这无疑将为新一轮的恐怖主义铺就温床,甚至形成了新的恐袭触发机制。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