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约14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还将涵括全球近2000个非政府组织,参会人员预计超过4万人,规模盛大。
本次会议,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从历史的角度回头来看,6年前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就2012年后的全球
减排达成一份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此后几次会议艰难推进。本次巴黎会议与哥本哈根会议有何不同?气候会议进入巴黎时刻,又能否开启气候治理新纪元?
气候谈判环境新变化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大环境已明显好转。低碳发展成本在不断降低,其效益也更加显著。自哥本哈根会议以来,新能源技术的成本在快速下降,其中太阳能光伏降低75%,风机机组降低30%,可再生能源已是全球第二大
电力来源。虽然煤电仍然是最主要和最廉价的电力,但其造成的空气污染成本代价昂贵,在高排放国家甚至超过GDP的10%。
低碳技术不仅有利于减少排放、清洁空气,而且有利于带动经济增长。2014年,全球经济第一次在能源排放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增长,走低碳转型发展之路被时间和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这一新的变化,打消了过去认为减排将遏制经济增长的普遍担忧,并给停止不前的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新的动力。中美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达成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这一重大的政治意愿为全球气候谈判带来巨大推动力。
其二,改变行动模式,将增加达成可能性。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各国期望通过谈判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自上而下”目标的减排协议,失败的结局证明此模式行不通。此后,谈判朝着软性的框架推进——“自下而上”。在此框架下,各国可采取无强制约束和标准的减排承诺,这体现在INDCs(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国家自主贡献)上。
在巴黎会议之前,计划参会的197个国家中已经有超过160国提交了自主减排贡献方案,这160多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90%,
碳排放总量也占全球总量的88%。虽然在各国2015年提交的INDCs目标距离2℃目标尚远,但如果协议最终确定以5年为循环周期,每5年更新一次INDCs的话,随着创新和科技进步,以及低碳技术的成本不断持续下降,各方将更易于做出更有雄心的承诺和行动。INDCs这一软性的、较宽松的框架在政治上能被大多数缔约方接受,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谈判的难度,提高了协议达成的可能性。
其三,以新的减排框架推动全球气候行动。巴黎气候协议或将采取更灵活的“‘核心协议’+‘辅助决定与承诺’”的框架。与《京都议定书》不同,在该框架下法律约束力相对较弱,但气候行动能覆盖更大的范围;与《哥本哈根协议》相比,巴黎协议的核心部分或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缔约方以5年为周期在评估体系中提交INDCs,而INDCs为各国的政治承诺,具有自主性。因此,对于巴黎协议的承诺不是一次性承诺,而是在可持续的框架中进行不断更新。
要实现这一框架的顺利施行,就需要缔约方按规定周期更新各自目标。为了达到这一预期,谈判中一个重要的
问题是能否在巴黎协议中就纳入常态化的评审机制,为下一阶段更新INDCs提供观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