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又来了。
我们已经无法详细的数清楚这是
北京市最近几年内,第几次空气质量数据爆表了。和2013年1月雾霾第一次汹涌的来袭时,北京市民的惊慌失措相比,往后一次又一次,人们更多了调侃。而每一次雾霾的来袭,都快要成为了段子手们的期中考。
然后笑容的背后,是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居民的无奈。北京市市长王安顺有关“2017年实现不了空气治理就提头来见是玩笑话。”让人们对政府治霾的决心和能力产生了无休止的怀疑。
本文作于2013年1月。在人们还对雾霾一无所知之时,就对雾霾的成因等要素做出了成熟的解读。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文中观点几乎全部验证。当次雾霾严重,而又恰逢巴黎气候大会召开,习大大承诺2030年
碳排放达到顶峰的微妙时刻,重读此文,无疑有着极大意义。
2013年伊始,按照“末日说”,人类跨入了新纪元。但对于东部的众多居民来说,“灰色朦胧”是新纪元首月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在连续发布了多个大雾黄色预警之后,北京市发布了气象史上首个雾霾橙色预警。13日上午9时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大多数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全部达到极值500,属于六级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而古都河南省开封市甚至发布了雾霾红色预警。持续了将近一周的雾霾天气,无疑已成为一场波及全国的严重“自然灾害。”
然而,此次大范围雾霾的阴影尚未在民众心头散去。23日,雾霾再次袭击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当日,北京气象台发布了大雾及雾霾黄色预警,京城空气质量再次达到了最严重的六级严重污染,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向记者解释,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对人并无危害,但一旦雾气中加入了污染物,就演变成了霾,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如此频繁且严重的污染天气,不禁令人担忧:雾霾,会不会成为今后的常客?
就在雾霾入京的第四天,北京市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该局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表示,造成本次连续空气严重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以下几点: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污染排放量大。此外,10-13日,北京地区地面闭合低压控制,地面风速减少,湿度加大,并且逐渐形成了进风逆温和大雾极端天气扩散,持续积累,是形成本次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
针对这次气象史上最严重的污染,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应急措施,但临时抱佛脚能否阻止雾霾的再次“光临”?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当下,政府、企业和个人如何寻求平衡点来实现空气的清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