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竟能左右王朝命运?从汉唐盛世聊到法国大革命

2015-12-3 16:01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国历君

唐代温度比现代高1℃


说到气候,不能不提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他积50多年物候观察的亲身经验,分析中国5000年气候变化。1972年,竺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一穷尽毕生心血的研究成果,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的神秘面纱。在深陷全球变暖危机的今天,仍然具有科学意义。

竺可桢将中国5000年的气候变化分作考古、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四个时期。竺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大致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长达2000年以上,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晚期和夏商时期。这也是历史上的“气候最宜时期”,竺将其称为“考古时期”。他从殷墟出土的象、貘、竹鼠、犀牛和野猪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的化石判断,黄河流域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大部分时间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1月份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竺的判断得到了文献佐证。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曾猎获一头野象,而现代野象只栖息在西双版纳密林中。

第一个寒冷期约250年,结束于前8世纪中叶,相当于西周时期。先秦文献记载周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这其实有冒贪天功之嫌,应该是中原地区气候转寒,迫使喜暖动物南迁的结果。《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江汉流域现在都不封冻,说明寒冷气候已经影响到了长江流域。

第二个温暖期涵盖了春秋、战国、秦和西汉,至公元初结束,持续700多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繁盛时期。汉武帝刘彻时(前140-前87),司马迁作《史记》,在《货殖列传》中描写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橘、漆、竹皆为亚热带植物,当时均超出现今分布限度的北界,证明气候要比现在热多了。公元前110年,黄河在瓠子决口,为了封堵,汉武帝斩伐河南淇园的竹子,编成容器以盛石头,来堵塞黄河决口(《史记•河渠书》),可见那时淇园一带竹子是很繁茂的。

第二个寒冷期约当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公元6世纪结束,持续600年。气候转冷,中原王朝的国力也转弱。三国时代曹操(155-220年)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唐李德裕在《瑞桔赋·序》中说:“魏武植朱于铜雀,华实莫就”,气候已比前述汉武帝时代寒冷。

黄初六年(225)冬十月,魏文帝曹丕陈兵广陵(今淮阴),准备大举伐吴。这一年大寒,水道结冰,兵船无法从淮河进入长江,魏军不得已退兵。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竺可桢据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桑、枣、桃的开花时间,推测当时的黄河以北地区,物候比现代推迟2至4周,气候也比现在冷。

据《资治通鉴》,公元334年开始,渤海连续三年结冰,前燕慕容(huàng)率兵马、辎重从昌黎出发,踏冰行军三百余里,奔袭辽东,讨伐叛将慕容仁。对这次渤海结冰,当时人的理解是,慕容仁“叛弃君亲,民神共怒”,前此大海从未封冻,而自慕容仁造反后,渤海连续三年封冻,这是天意“欲使吾乘海冰以袭之也”。

在北方海水结冰足以承载大军行进时,南方长江流域结冰也不薄。南朝这时在南京覆舟山建立冰房,用以保存食物新鲜,使其不致腐烂。南朝都城在建业(今南京),要把覆舟山的冰房每年装起冰来,可以断定,当时冬天要比现在大约冷2℃,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

隋唐是中国的第三个温暖期,持续400多年,到9世纪末结束。史载唐高宗650年、669年和678年,长安冬季都无冰无雪;唐玄宗李隆基时(712-756年),皇宫里栽有梅树,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所以称为梅妃;玄宗还在宫中种植柑橘,大诗人杜甫《病桔》诗,即提到李隆基种桔于蓬莱殿,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八)说,天宝十年(751)秋,宫内有几株柑树结实一百五十颗,果实味道“与江南所进无异”。

唐代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也比现在长。开元十九年,扬州首次出现双季稻的记载,其粒与常稻无异。竺可桢据以上推测,当时最高年气温比魏晋南北朝高3度,比今天也要高出1℃左右。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