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葬送罗马帝国
莫斯科动力学院全球
问题实验室也在做类似的研究,他们绘制出气候波动和社会历史的比较年表。“地区性的气候变坏,比如变冷或干旱无雨,往往总是伴随着一些伟大帝国的出现,智力型人物辈出,精神生活有新的建树与突破,天才发明层出不穷。” 实验室主任弗拉基米尔·克利缅科说,一旦气候变暖,人们就缺乏勇敢大胆的时代激情,帝国也在安享太平中土崩瓦解。
罗马帝国的解体是一个典型例子。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但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并不同步,气候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正是这种时间差,促使匈奴人在公元四世纪气候转冷时西迁,在欧洲掀起民族大迁徙狂潮,葬送了罗马帝国。
关于匈奴人的西迁,东西方史书都有记载。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东汉建武初,“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大半”。气候开始转冷,这是匈奴衰亡的先兆。
东汉和匈奴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东汉永元三年(91),“北单于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此战彻底解除了匈奴人对中国的威胁,却给远在西边的罗马帝国造成了灭顶之灾。
这支逃亡的匈奴部队,西逃至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一带,经过200年的休养生息,重新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公元374年,匈奴人凭借其游牧民族的强悍善战,以势不可挡之势,大举西进,越过伏尔加河侵入欧洲。
受匈奴人入侵的巨大压力,中欧和北欧的日尔曼诸部族纷纷西迁,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法兰克人,像狂澜一样,后浪推前浪,离开原先居住的地方,南下迁入罗马境内。日尔曼人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由于生活环境寒冷恶劣,养成了无所畏惧、尚武善战的品性,南方衰弱而又富裕的罗马帝国,这时成了他们的避难所和掠夺对象。
据早期基督文献记载,当时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冬天常降大雪,夏天冷得果树都不挂果,葡萄酒都带一种酸味。多瑙河和莱茵河经常封冻,使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成为不设防地带,暴露在彪悍善战的日尔曼骑兵面前。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越过冰河,进犯罗马帝国。
造物弄人,罗马帝国的创建,就得益于奇冷气候。罗马建城初期,城市被山毛榉树林包围,冬天经常40天都是积雪,台伯河封冻,冷得可是没法再冷了。后来随着气候的好转,整个亚平宁半岛一直到最北端,到处都在种植葡萄和马林果,包围罗马城的山毛榉树林也退到高山上,再也看不见了。
在温暖宜人的气候中,罗马帝国不断扩张成长。但是好景不长,当气候再次逆转时,寒冷的北方突然冒出好多过去都没听说过的好战民族,帝国边境全线告急,终于在外族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下,于公元476年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