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高能耗”,不是传统意义上“两高一资”企业中的高能耗,是指企业能耗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能源利用率低是这类企业的标配铭牌。但这些企业一直存在于市场中,从未被彻底淘汰甚至有些还活的很好。
说起这个话题,源于最近有几家企业的员工让我给他刚做好的
碳盘查报告把把关,看看数据是否在合理范围。这里面就有上面说的那种“高能耗”企业,他做出来的吨产品排放数据明显比正常水平要高,但按我对他们企业的了解,这样的数据应该才是他们的真实水平,就告诉他说差不多吧,如果配额分配从紧的话你们未来压力会比较大。
为什么说配额分配从紧的话他们压力会大呢?这里首先要简单介绍下配额分配的三种方法,一是历史排放法,一是历史排放强度法,一是行业基准线法。前两种分配方法都建立在控排企业自身数据基础上,假如采取这两种方法中的任一种来分配初始配额,控排企业顶多算是被勒了勒脖子,
问题不大还可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下。但假如采用行业基准线法来分配初始配额,那么那些高于行业基准线的“高能耗”企业简直就是被吊了起来,履约成本会大幅升高,想在短期内扭转被动局面非常艰难,除非在当前恶劣的资本环境里得到足够的资金和花较长的时间来改善能源利用状况。
我们还不知国家主管部门会采用哪种方法来分配初始配额,但无论怎样,那些“高能耗”控排企业从
碳交易起始就会被勒住脖子,差别仅在于松或紧。现在距离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也就一年零一个月,留给这种企业补差的时间无多,这一年这些企业又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认真对待碳盘查,摸清家底。要组建一个
碳管理机构,这个机构要包括主管领导、技术或业务主管;碳盘查一定要自己做,哪怕是请别人咨询也要自己做,明白数据来源和逻辑关系,才可能找到未来控排的工作重点。其次,把碳盘查报告的数据横向与同行对标,找到自己的差距,为明确碳战略建立数据基础,同时建立降碳路径和项目规划。最后,就是认真组织落实降碳路径和降碳项目。特别提一下,很多“高能耗”企业里,计量器具配置和管理缺失是通病,完善计量设施和加强计量设施管理一定要列为一个重要项目。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好在还有一年又一个月的时间,那些“高能耗”企业,看你们自己的了。
文章来源:低碳通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