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投资者如何怎么抓住买卖碳指标交易赚钱商机

2015-12-5 22:13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建立全国碳市场面临诸多挑战


  面临诸多挑战

  在碳交易模式下,碳排放额被看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供需发现变化的同时,碳排放权价格就会出现相应的波动。

  统计显示,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目前,国内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较低,碳价也有走低趋势。许多试点的碳价2013年和2014年建立之初有短期上涨,比如,深圳的碳价在2013年10月的较短时间内曾超过人民币100元/吨,但在2014年末下滑。2015年5月和6月,大部分试点的碳价急剧下跌,上海碳市场的碳价一度跌至9元/吨。

  从中国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体系看,其立法效力等级明显不高。首先,政策数量远多于法。其次,政府规章数量多于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比政府规章高。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严格的基于全国统一的碳排放配额制度,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没有配额的限制,没有排放的基准,企业也就没有购买碳排放的积极性,导致市场主体缺位。

  碳市场分析师张国栋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碳排放权减排量的核算受测度技术和数据的限制,相关监管和协调不到位,长期投资导向与短期获利之间该如何平衡,都说明我国碳排放市场基础工作比较缺乏,无法支撑一个完整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其实,碳排放权交易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各地激进推行碳排放权交易,能调动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却很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垄断,无偿配给的碳排放额度还可能成为政府对企业的变相补贴。过度分散和独立的交易机构反而会对交易市场的运行起到反作用。跨省或者区域性碳交易还会受限于各地经济结构模式、计量办法、交易规则等因素,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交易量和提高交易效率。

  也正因为此,国家发改委也曾明确反对我国各地方政府分别设置碳交易场所。2015年2月4日中国碳排放交易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表示,我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全国碳交易市场初步将纳入5+1个行业(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航空服务业)的年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的企业,碳排放交易量可能涉及30亿-40亿吨。2019年以后,我国将启动碳市场的“高速运转模式”,使碳市场承担温室气体减排最核心的作用。

  预计2016年全国碳市场开启后,排放量将达20亿-30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仅考虑现货交易,市场规模可达12亿-300亿元,若考虑期货,市场规模可达400亿-1200亿元。

  张国栋认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有助于实现低碳发展,只有依法对企业碳排放配额实施有效管理、对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必要的资质认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才能顺利运行。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