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人看来真正值得一看的关于雾霾的科普专题是财新的报道。各位恐怕不会信的,我看了此文后居然觉得有点松口气的感觉(当然,如下文所谈到,后来又觉得不可以太松口气)。
这是因为按照财新此文阐明的雾霾形成机制,就目下而言雾霾的“毒副作用”或许没有原来想的那么大。
在此之前,在经历了
北京一场大雾霾之后,本人曾写了篇文章提出以“
公交车辆电动力化”作为治理雾霾的一个突破口。当时在那篇文里,随手写了句“感觉呼吸的不是空气,而是酸雾”来形容雾霾的严重。
但是过了几个月,偶然又看此文,忽然间觉得自己写的这句话好象有点不对劲:倘若是酸雾的话,那么咽喉应该有更强烈的刺激感啊,要知道当年伦敦和洛杉矶的大雾都造成了老人还有
儿童的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大面积爆发,健康成年人也出现难以忍受的咽喉刺激症状……不过也没有经历过伦敦与洛城的雾霾,或许文献记载用笔夸张了,还是国内不报道医院的状况?
直到14年秋,看到财新的专题,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中国的雾霾竟然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由于大量氨气被排入大气,导致在空气当中同时存在大量的酸性气体与碱性气体,以至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大量的铵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