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略:作出创造性贡献
在11月30日气候大会开幕之际,外界对本届大会的前景判断虽各有不一,但总体持谨慎乐观态度。毕竟,有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的讨论早已超出了一般的环境科学范畴,事实上已成为各国在政治、经济等综合领域的博弈场。尤其是考虑到本届大会期间,各国亟待共同解决诸多争议性极大的分歧,因此会议时间的一分一秒均是极为珍贵,不容浪费。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为团结各国共同在本届大会期间解决四大核心问题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首先,力促巴黎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此前有个别国家出于国内政治因素考虑,反对巴黎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而这种反对声音一旦占上风,几乎就意味着巴黎会议的结果较之德班会议未有进展。这种背景下,中国明确提出“协议+决定”的务实建议,主张协议以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变的机制安排为主要内容,鼓励各国提交的自主贡献目标置于有法律约束力的决定中。在巴黎会议期间,中国的这一倡议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欢迎与响应。
其次,中国积极倡导各国积极提供资助贡献文件,并对整体成果进行定期盘点,同时为了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强调发达国家应及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与资金,协助后者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巴黎大会期间,中国这种实事求是,但坚定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仅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拥护,也在客观上为谈判的顺利推进起到了“润滑油”的作用。
第三,面对此前发达国家并未很好承诺的资金支持承诺,中国不仅积极敦促发达国家必须兑现在2020年之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的承诺,还以身作则地展现了大国担当。今年9月,中国宣布设立总额为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在发达国家尚未尽到足够义务之前,中国已经自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注入了额外的财政贡献,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轻了财政压力。
最后,中国强调共赢,坚持巴黎协议处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内,反对本届大会议程抛开《公约》另搞一套。在中国的坚持下,此前个别国家反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声音在本届大会期间基本消失,强调坚持原则的中国立场不仅维护了巴黎会议的整体秩序,也为协议的最终达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