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资源经济指数”城市排名显示
深圳市的综合得分蝉联榜首,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从2013年的第10位跃升至第1位;
另两座超大型城市——
北京和上海则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分别仅列第19和第18位;
得益于环境效率、环境质量及低碳发展水平的进步,台州、广州、福州及沈阳等城市的资源环境持续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烟台、杭州、大连、合肥以及长沙的资源环境持续性则下降幅度明显,环境支撑能力将成为制约这些城市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报告发现,与2013年相比,尽管中国城市的综合得分普遍因经济实力提升而有所增加,但各级城市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都有明显下降,空气污染和水质恶化
问题首当其冲,大城市的环境退化现象尤其突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性仍在恶化,并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面临窘境。沿海城市尽管保持了传统经济优势,但资源环境负荷总量过大,资源保障能力下降。
埃森哲分析显示,虽然城市群在经济上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但其在环境上的负向效应日益凸现,例如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环境质量明显不如周边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同时,随着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片面竞争经济扩张速度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引发了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失衡。在目前的中国五大城市群中:
珠三角和长三角综合表现尚可,但其经济增长速度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偏差最为显著;
成渝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在经济方面明显落后,需要在兼顾环境的前提下着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最差,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使巨额环保投入取得实效。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石敏俊表示:“中国城市群的形成并不能自然而然疏解‘大城市病’。相反,区域中心城市必须首先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与周边城市的协同转型机会,以创新发展能力为基石稳步落实转型战略,并带动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在整个城市群中的良性循环。”
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董事总经理李广海表示:“我们一直关注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的加速应用,有助于中国规避城镇化和工业化传统路径上‘先污染、后治理’的巨大环境成本。‘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了‘绿色’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大目标之一。我们呼吁城市和企业的管理者把‘互联网+’与新资源经济模式作为同等重要的战略出发点,建立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改善中国城市的宜居性和综合竞争力,实现绿色富国、绿色富民的美丽中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