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26 09:59 来源: 科技日报
“有序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协调统一的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开展有序人类适应研究是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在全球尺度上实现有序适应的全人类福祉和国家利益、近期和长期效益统一和协调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吴国雄说,“这个概念与现在‘未来地球’的计划设计不谋而合。两者与我国刚刚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致。”
据符淙斌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科学院正面临着重大转折——从认识地球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机理转变为预测和应对地球系统未来的变化。他表示:“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减少或减缓不利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以及适应不可避免的变化。”
适应气候变化有哪些方式
“人类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认知和实践是随着对气候问题认识的积累和深化不断发展的。”符淙斌说,“气候和全球变化科学的发展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郑大玮则表示,在面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重减缓、轻适应的倾向,与对适应缺乏科学认识有关。他说:“适应有多种分类,我们提倡主动适应、计划适应、适度适应、无悔适应和自觉适应,这些统称为适应科学。”
对此,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马世铭此前在“联合国基金会气候变化项目气候传播——中国系列活动”上有过具体的阐释,他说,有计划地适应气候的变化非常重要。比如我们知道高温热浪什么时候要来、强度有多大,买空调就在什么时候,这是有准备了。这种适应是有计划的。这个有计划是建立在我们对高温影响认识的基础上、对于脆弱性认识的基础上。
郑大玮表示,中国具有最丰富的适应实践,未来还要在收集、总结、提炼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分领域、区域、产业的适应技术体系,包括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并且按照重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排序,编制适应技术清单。“同时也需要开展适应效益、成本和阈值的分析”。
他认为与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等减缓的目标相对应,适应的目标是发展气候智能型经济、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当然,弄清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采取正确适应对策的前提,由于有利有弊需要综合,不能简单照搬减灾的风险分析方法。” 郑大玮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