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力企业是怎么玩转电力改革的?

2016-2-15 19:17 来源: 能源杂志 |作者: 范珊珊

绿色转型的压力


近些年,德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成就受到全世界的瞩目。遍布全国各地的分布式太阳能系统、正在大力发展的电动汽车以及那些矗立在田野边的大风机,已经在德国电力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比例已经超过25%,煤炭在电力生产中的比例达到44%,核电占到16%。根据德国政府的能源转型计划,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将达到40%-45%,2035年达到55%-60%。与此同时,除了绿色低碳化发展,受到日本福岛事故的影响,德国也将在2022年实现全面弃核。

逐渐在电力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光伏和风电,很大程度挤压了传统煤电的市场份额。在德国的电力市场中,规则是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随着光伏和风电规模不断增大,传统电源也逐渐由从“主角”转向“配角”,造成传统火电利用小时数越来越低,启停次数越来越频繁,盈利能力也越来越弱,甚至在现货市场中出现了负价,严重亏损导致像意昂这样的业主们不得不关闭一些本该正常运行的项目。

而对于意昂和莱茵集团这样的公司而言,更严重的是,因为德国政府弃核的规划,需要为旗下的核电站拆除以及核废料的处理准备一大笔资金。

因而,业务拆分成为了当下他们不得已选择的路径。而作为电力市场中一股传统的力量,在国家绿色转型战略背景下,是否快速调整公司战略、适应当下,考验着能源巨头们的管理者。

在未来,拆分而成的新公司们将在可再生能源、下游能源销售这些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挖掘更多的赢利点。对这些巨无霸而言,了解和理解未来的电力市场显得异常重要。 

而对于意昂(E.ON)、巴登-符腾堡州能源公司(EnBW)、莱茵能源公司(RWE)、大瀑布公司(Vattenfall)四大德国传统电力商而言,在承受转型阵痛同时,要在变化的电力市场中站稳脚跟并非易事。

1996年,欧盟发布了关于开放电力市场的第一个指令,以加强竞争和降低电价为主要目标,强调部分开放、适度监管和厂网分开。1998年,德国通过《电力市场开放规定》,开启了电力市场化的改革之路。改革前的德国电力市场,拥有一个高度垄断的电力市场。彼时,意昂、巴登-符腾堡州能源公司、莱茵能源公司、大瀑布公司拥有了德国超过80%的电力装机,并且业务几乎涉及电力的全产业链。

伴随着电力改革的进程,高度垄断的四大能源巨头逐步被拆分。2007年9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第3个有关电力和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指令草案。主要任务是将发电和供电从电网经营活动中特别是产权上实现有效分离,同时强化各国监管机构的权力和独立性,建立各国监管机构合作机制,设立能源监管合作机构,加强零售市场的透明度。

在欧盟发布第3个有关电力和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指令草案一年后,2008年德国也进行更为彻底的电力改革。从1998年至今,历经近20年的改革,作为传统的电力巨头们,意昂、巴登-符腾堡州能源公司、莱茵能源公司、大瀑布公司至今仍然主导德国能源市场,在输电资产完全剥离后,他们依然涉猎发电、配电和零售等环节。

在当今的德国,发电行业和中国一样非常集中,上述四大能源集团拥有了56%的装机容量以及发电量占到德国总发电量的大约59%。由于受到弃核政策影响,近几年来发电量比例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10年这一比例还高达84%。虽然四大能源公司投资了德国本土大部分的煤电、核电、天然气机组,而所拥有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却少的可怜,仅占所有可再生能源装机的5%。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增加,发电装机的产权结构也在发生转变。在德国,可再生能源的产权主要为私有。

在电力改革推行之后,剥离后的输电资产被重组。德国电力市场上出现了以区域划分的四大输电公司,分别是Amprion、Transnet BW、TenneT以及50Hertz。

在配电环节,产权比较分散,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意昂、巴登-符腾堡州能源公司、莱茵能源公司、大瀑布公司在配电环节占据很高的比例。在德国,大约有900家配电公司,除了上述四大能源公司,还有700家城市配电公司以及一些区域配电公司。大部分配电公司规模非常之小,其中37%的配电公司服务客户规模在1千到1万区间。

此外,四大能源公司也是德国最大的零售商,2012年占到终端用户售电45%,其余主要是有城市售电公司以及独立的售电公司提供。自从1998年德国在售电端引入竞争,初期个人用户并没有舍弃一直依赖多年的传统售电公司。而近几年,随着售电侧竞争愈加激烈,2012年,大约20%的家庭用户和更有竞争力的售电商签订了购电协议。

毫无疑问,在德国,竞争激烈的售配环节给传统电力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意味着传统电力公司角色亦在发生改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再次提高,德国政府对于未来电力市场的变动进行了远景展望,并提出了电力市场2.0的规划,以适应德国深度的绿色转型。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