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中国经济从奇迹回归常态
1、经济下行的四个拉力
(1)全球金融危机收缩外需
高速增长里头隐含着下行,我们是依赖出口,美国一出事,怎么可能不受影响,你怎么可能一枝独秀呢?我们出口每年都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2007年以前,2008年危机显现效果,我们来不及笑话美国,我们的出口警报就来了,下跌20%。沿海不少省份的经济、财政的收入就依赖出口,立即就下去了。美国
市场出
问题,美国政府去救,靠什么救的市?靠放债。政府的公共债务出了问题谁救?包括欧债的问题到今天还没有收场。欧美都出问题,我们整个出口市场这个地基就不能支撑我们的高速增长,这是第一个下行拉力。
(2)迅速丢失成本优势
第二个,高速增长也让我们比较优势成本迅速丢失,丢失的非常快。原来以为差80、10倍,为了支持中国高速成长的30年,就靠比较优势成本,结果高速增长也是我们成本迅速抬升的年代。我们独到性优势还未形成,我们手里有什么东西,全世界非买你不可呢?开始有,但很少,两头够不着,然后你在放眼全世界,印度、越南、朝鲜也开放了,他们比你的东西还便宜,他在你底下又拖了一条线,我们叫“全球三明治”,我们已经不是成本优势最显著了,我们的创新优势独到式优势还不明显,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把我们拉下来的第一个理由。
(3)“不差钱”侵蚀企业家精神
另外就是这些年形成的“不差钱”思维。不要光看官府奢华,我们整个企业界产业界也够奢华,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到底能挣钱挣多久。我们花钱有的是本事,这也侵蚀我们企业家精神。为什么华为值得我们首肯,因为“居安思危”,坚持“奋斗者为本”。长期的艰苦奋斗,什么意思呢?你得弄清楚中国靠什么站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没有洋洋自得的底气,我们只不过是机缘巧合,穷了几十年后邓小平改革开放,它有一个憋久的水位释放的思维,但是“不差钱”把我们引到了另外一条路上,正经的事情不做,慢活不做,工匠精神逐步消失。如果一个企业老板带头奢华,他会侵蚀到他周围人,他最后会侵蚀到我们的员工。这个力量是把我们拉下的一个原因。
(4)真实利率急升,引发“债务型通缩”
最后一条是市场的力量。你看资产价格居高是我们是最大的危险,我不是说投资房产不好,投资房产没关系,投错了就错了。最大的麻烦是,当发现资产价格好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个需求,很容易懂的,我借钱投的,杠杆原理,借钱有个利率,我投资的资产,无论地或者什么项目,它有预期,如果预期很高,借钱的需求就会高,这些年都验证过了,谁买了房,家庭资产就上去了,问题是这个游戏永远是确定的一个债务,应对于你想象的未来,万一未来一变化,你就会发现你欠了很多钱,那个利息就会把很多人逼死,而且大家看好的时候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把增生利率拉低了,你跟银行借钱20个百分点挺高的,突然增加10个点,等到物价一下来,我们现在已经有40个月物价指数往下行,银行利率是不变的,真实利率大大提高,那你过去借钱越多的,现在财务成本就把你吃死。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挥霍过后,就知道当家痛苦,一个地方现在几百亿不算稀奇,但利息有多少?现在天天发愁四处盘钱还利息,不还利息就会坏账,就会追究责任,现在很多人打着算盘拆东墙补西墙,只要在任期内不爆出来就行。这个力量在企业界也是同样的,我们整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当然首推我们的国有企业,很容易借到钱,但是对不起,真实利率包袱已经变重。
2、三块“石头”浮出水面
这四个力量就把中国的经济往下拉,拉下来会怎么样,水落石出,这次华夏基石十月
论坛的主题叫“谷底重生”,谷底是什么?谷底是几块硬硬的石头,对付不了这几块石头,经济是上不去的。
(1)第一块石头是成本
收入即成本,高速增长等于高速推高成本。好的时候,一块地都要抢,这个地价格不起来吗?原料、能源、材料、技术。你花钱买过来,就是你的要素,等市场一下去,硬硬的石头顶人。比如我们HR不能光学会怎么招工,你会不会裁人。我们企业现在有多少消化成本的手段,收入就是成本,今年的收入就是明年的成本,这是经济学的铁律,所以收入涨的越快,就是成本长的越快,市场一翻脸,麻烦了。我们现在很多
钢铁企业都快被库存给急死了,进了很多原料,以为钢价还会涨,市场一翻脸你买的东西是你买的,会不会消化,会不会处理?
(2)第二块石头是债务
通胀和负利率刺激借贷需求,普遍推高负债率。好的时候杠杆是对的,你不利用杠杆很难把你的资产表做上去。问题是拐点到的时候,你应对的了吗?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界朋友要跑路,要跳楼。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借了这么多钱,好的时候预期撑着,借多少钱放进去只能变更大的财富,为什么会借,拍拍手,几个短信就几千万,几个亿这么来往,这是好的时候。翻脸的时候,市场是会翻脸的,支持市场现实价格的不但是真实的预期,真实的要素,还有人们的想象,想象是会变的。
(3)第三块石头是产能过剩
现在什么企业最困难?他卖的东西价格已经不行了,跟他卖同样的东西的企业产能逼着他要降价,他买的东西还没有相对降很多价,很多企业就是这样死的。因为企业都是投入产出过程,最难处理的是这个东西,你相信只要下行,所有要素价格都跌了,问题你能撑到它跌下来的哪一天吗?
3、体制成本最坚硬
这个成本分两类:一是市场竞争形成的成本;一是由
政策、法律等体制规定的成本。
有的成本不完全是企业自愿付钱形成的成本,我把它叫做体制成本。从1995到2012年,名义GDP(不是去掉价格指数的)长了8.6倍,工资总额长了8.8倍,税收长了16.7倍,政府收入长了18.8倍,社保缴纳增长了28.7倍,土地出让金长了64倍,还没有算上管制审批和被贪腐的。
李克强上任以后,就是抓这个事。砍掉了很多成本项,后来他一看还是不少。这是哪来的,没有多少是计划体制留下来的,都是高速增长为了维持平衡导致。你看看社会管制成本、腐败成本增长了多少倍?没有统计数,经验估值至少比GDP长的快。这都是中国产业界承担的成本,导致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