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家周其仁:解码中国经济

2016-2-17 10:25 来源: 爱思想 |作者: 周其仁

两个突围方向: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


  1、支点:中国人可靠的韧性

  30年市场化改革,一部分人尝到先富起来的甜头,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我们不可忽视我们这个民族特性。

  我曾经遇到一对企业家,他们做了一辈子的生意,退休后我观察他们的生活,他们最开心的事,就一件事,回想当年谁跟他竞争的时候失败了,这是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何况你还有超越的动力。中国人有韧劲,我对我们这个民族观察很多年,中国人是好的时候表现很差,差的时候表现好。

  中国五千年,谁也不能把我们灭了。

  2、两大市场机会

  (1)品质与便利

  我们不要被所谓的过剩产能吓着,我们晃晃荡荡做生意的人太多,所以过剩。我们这么多人出国买东西,你到海关看看,全是中国游客,海关免税商店挂一个大牌:“白色恋人”限购5盒,就是一个饼干,多少人去抢。只要精心做产品品质,精心做服务,市场空间还是巨大的。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德国的和美国的产品?是过剩产能?我们有多少水龙头是关的紧,多少门窗关的严的?拿一个德国“双立人”指甲刀比一比,我们指甲刀产量吓人,便宜也吓人,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我们东西不够不如外国质量好。

  国内经过高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中产阶级,形成了对品质有要求。为什么苹果那么贵在中国卖的好,我们这方面是供不应求,不是产能过剩。我始终认为我们要把好字放到前面。不好,你要吗?从这个角度我们产品的品质有一个巨大的上升空间,不要说你在发明新的东西。


  再就是我们对便利性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服务业就是解决便利问题的,我们差的远。旅游这么好的市场,看看我们的旅游服务,和国外比真的是差距非常大。不要说中国没有市场,20年高速增长形成的国内需求,现在每年10个点的社会零售商品额的增长,里头有大量商机,问题是有多少人在认认真真做产品。我看会有“新一波进口替代”革命发生,海淘、外购,出国大妈去买这买那,一定会刺激国内产业界做出靠近品质的东西,形成又一波产业替代,产品替代,市场替代,这一条看我们的前景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以材料、工艺、流程、产品品质与品类、服务便利与商业组织方式的创新,以持续提升的人力资本驱动生产率进步。

  (2)全球依旧是大舞台

  国际市场怎么样?我刚才讲了美国现在也不稳,升息为什么落不下来,因为美国的复苏还不稳,欧洲看不到名堂,日本就没起来过。全球不行了吗?

  2007年全球发生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全球总需求当中发达国家的份额下降,新兴市场的份额上升,7个发达国家2007年占全球总需求68%,现在降到48%以内,但是我们整个的出口,我们的外向经济,我们国人脑子里的世界观主要还是发达国家,我们没有多少力量在新兴市场去攻城略地。

  我们去访问法国,一家电子产品公司,法国老总出面接待,他拿一个名片,我一看名叫赵国华,我以为是中国人。我问他为什么叫赵国华,他说对中国市场有兴趣,他让他手下中国的雇佣花很长时间,才找出这么个名字来。我们反过来要反思我们对人家有没有兴趣。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还有“天下中心”后遗症。你到印度去看看,那个市场很大,有多少人在那边攻打,我访问过几趟印度,一家公司只有老板的屋里有空调,我们空调的产能过剩,我们为什么去攻印度市场?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法律、人文不同,我们要学会去适应,要像华为那样真正走出去。

  我今年去访问南美,主要看到的只有华为、银联这、联想三个企业的logo。世界很大,市场空间很大。我们制造能力强,但是市场能力与之不匹配,所以不要说没有机会。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挺好,但是需要地面部队,没有地面部队,这个宏伟的战略是很难落地的,得一个个市场去开辟,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接,一个单子去攻。不能说我们没有发展空间,不成立。

  总而言之,中国与发达国家平均收入差距还有10倍,人均收入不过全球第85,尚有不小的比较优势;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国可开拓新市场的潜力巨大;中国开放所累计的人力资本、先行者经验,还有释放、放大的余地。只要我们的外向经济出现升级,也一定能支持经济转型,形成利好。

  3、以色列的启示

  把产品做好了,还要加上创新。未来的成本还会升,如果再没有独创性优势,就会遇到印度,越南、东盟国家的挑战。中国的成功唤醒了很多国家,不就是改革开放吗,那我也改革开放。越南我还没有机会去,但听去过的人回来讲,他们聪明、苦干、能干,越是过去体制成本太高,降下来以后,他们的成本优势比我们显著,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往上打。

  以色列我是跟正和岛的一帮朋友一块去的,深受触动。以色列才多少人?800万人,自然资源匮乏,整个国土面积比北京市还小,而人均GDP3.5万美元,是除美国、中国之外在纳斯达克上市最多的国家。创新的力量中国如果不发力,不跟随着增长,不把这个力量积累起来,将来靠什么在全球立足?

  4、两个突围方向

  (1)毛巾拧水出成本

  中国经济的方向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成本曲线上升了,国家靠改革把体制成本降下来了,企业要好好练内功,毛巾拧水出成本。

  学学人家华为,把流程改造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很多企业我去访问过,那是什么水平?我们要把所有废余动作去掉,错误的环节去掉,消化成本永远都有可为。何况是信息技术给我们企业节约成本。下降成本是一个主攻的方向,消化债务,处理好不良资产。

  打仗哪有不伤兵的,哪有不死人的,所以你得处理伤兵。我们要交流处理伤兵,掩埋尸体的经验,你不处理伤兵,以后谁给你打仗?我们现在好了,伤口流血化脓,换件新衣服,穿件新军装,假的!伤口你要包上,尸体得埋掉。陈毅没有参加长征为什么能当元帅?留守部队,不能走、拖不动的伤兵,全部交给陈毅,所以他有战功。我们企业里面有陈毅同志吗?光看好的,光看战略,光拿那个大的,背后的事情难活有人干吗?

  石头就是石头,宏观上松一松,放点水,石头被盖住了,但是它还是石头。

  (2)成本曲线新空间推移

  成本总会上升,人均收入提高是趋势。如果顺利,2020年中国会变成高收入国家,成本总会上去,那你生产更高价值的东西,你得把这个成本曲线移到新的空间去。苹果的雇员没有10万以下的,它有能力进入新的发展空间。

  讲来讲去就是当年商学院的两句话,“你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你真能与众不同,你成本上差一点也没关系。你如果还没有与众不同的能力,你要把重点放在成本的控制上。如果既不能成本领先,也不能与众不同,那我们就要与这个伟大的经济时代告别。

  很多时候我们咬咬牙,熬一熬,就会在未来5年、10年的增长当中有一席之地。今天我讲的不知道有没有价值,仅供各位参考。

    原标题:周其仁:怎样看中国经济

123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