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易碳家了解到,从欧洲碳
市场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
碳排放控制的未来趋势还是要从企业开始,以工业企业和能耗大户为主,逐步推进,我们应该比欧洲走得更谨慎些。
对中国来说,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主体主要还是工业企业,政府正在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耗能比较严重的企业进行不同的碳排量设置。普通百姓并非排放主体,对他们采取强制性措施购买排放指标,
显然不是一种理性和公平的选择。而通过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让公众认识到二氧化碳排量过大的危害,从而提升环保意识,仍是一项长远的工作。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能源供给还是以
电力为主,最大的碳排量主要集中在冬季供热、夏天使用空调,因此提倡电源结构清洁化,推进“绿电”发展,提高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往我们只是寄希望于省钱,比如少购买一件衣服,少开一会空调,现在已经开始由个人拿钱出来,个人
碳交易已经初具规模,但未来如何发展还需要不断摸索。
同时,我国已经设定“十二五”期间二氧化
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如果要进行强制性
碳指标购买,未来必须对大型工业企业、
交通以及建筑行业进行碳交易指标的限定。基于资源的个人碳交易只能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据易碳家了解到,实现未来更多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碳交易,必须要在基础制度设计上有重大突破,对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排放实行有效的总量控制,并通过总量控制使
排放权成为稀缺产品或者商品,这样才会形成碳交易的内在动力。
据介绍,目前我国碳排放总量配置的
问题尚未解决,这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直接相关。因此,中国在国际社会只承诺碳强度的减少,而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减少。
要想真正做到控制碳排放总量,必须要等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到来,也就是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那时候我们才可以向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在总量上进行控制,实现大规模的市场交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