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司地位不断被弱化
山西省孝义市曾经因焦化产业而兴起,如今,这里已没有往日的喧嚣。随着焦化产业被列入“落后产能淘汰目录”,不少焦化企业人去楼空,而这项
政策的主导者就是工信部
节能司。
2008年,在大部制的思路下,对工业行业的具体管理职能划归工信部。伴随着几大部委的合并,中国行政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的趋势再度得到加强。在诞生之初,工信部便被誉为工业行业又一重要管理机构。
2010年,国务院确定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被置于七大战略之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工信部下设24个司局。其中,工信部节能司主要职责为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和污染控制政策,组织和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落实起来主要包含两方面,其一是推进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其二是鼓励企业对落后生产线的改造,这其中就包含合同能源管理(EMC)。
接近工信部节能司的一位业内人士回忆道:“其实在‘十二五’之前,工业节能的相关工作已经启动,当时的思路还是以淘汰老旧产能为主。大约是在2009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颁布后,在
钢铁、
水泥、机电行业引发了巨大震动。”
对于新近成立的节能司来说,这意味着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道路上的第一步。后来这种政策都被延续到“十二五”末期,成为节能司响亮的成绩单。
但淘汰落后产能只是其一,促进能源节约、清洁生产是节能司的另一项工作,其中很大一项内容就是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当时,节能司上下雄心勃勃,高层酝酿在工业企业建立节能管理中心,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促进企业节能
减排。当时有人乐观的估计,在节能司的推动下,到“十二五”末期,工业节能
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
然而,五年过去了,乐观的情绪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工业节能市场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一样成为工业节能领域的一面旗帜。与之相对的是,一些人却认为过去五年工业节能产业的成果与当初的规划存在偏差。
在一次循环经济相关的闭门研讨上,一些专家表示:“过去几年,工业节能产业的推进成果并不令人兴奋。尽管数据上看似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比较我们的单位GDP能耗,工业节能实际效益却并不明显。真正的推进力度和预期有很大的偏差。”此外,工业节能行业从业者的不满也愈演愈烈,一位从业者在会上抱怨道:“感觉节能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关怀’。明明是很高尚的产业,政策描述的都很好,做起来却步履维艰,感觉是在做一个边缘化的产业。”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节能司的核心业务包含促进工业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过去五年在资源循环利用上尚有较大的话语权,然而,其核心职能——能源节约上节能司的地位正在不断被弱化,所以很多好的政策难以落地。”
在节能司的内部系统人士看来,对工业节能产业的推进他们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地方经信委的官员表达了对自己的困惑:“看似我们主管工业节能很宽泛,但是赋予我们真正的权力不多,我们只是和企业打交道比较多,而大多数情况只是提供一些补贴。想管的管不了,但在平级部门之间很多工作协调起来很困难。”
而这背后则是机构重复设置造成的后果。在中央层面,节能司一面是平级单位发改委环资司,另一面,环保部、财政部等又与节能司有诸多职能重叠,节能司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角色的尴尬。